文/每天都有饭吃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网络解释】
有若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每天的理解】
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若我们能秉持孝道,时时存孝于心,那么就不会有忤逆的想法;若没有忤逆的想法,就不会做出忤逆的行为。君子应如实认识自己的自心,与道相应。那么固守孝道的这种行为,是不是道体呈现的仁义呢?”
孔子回答说:“善巧的教化其实是能让忤逆的心转变,使之成为孝心,而能让忤逆的想法转变才是道体呈现的仁义之举啊。”
【详解】
(这段“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由于与上一句有子的提问意义上关系紧密,所以在此归为一个完整的问答。)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其为人也孝弟,这句不做过多解读,意思很简单,就是作为人要有孝心。(孝心其实并不单指的孝,而是泛指种种善的想法。)
而:随顺。
好:喜爱。作为动词有积极亲近的意思。
犯上者:此处“犯上者”若是犯上的行为或者人的话与“作乱者”是对等的关系,而“鲜矣”与“未之有也”是递进的关系。前后行文杂乱。《论语》其实很美,前后文相互照应工整得不可思议。再者,人的行为都是由心(也就是思想)所主导的,跳过心识而说外在的行为不可称之为心学大家。因此,此处犯上者应是忤逆之心(忤逆泛指种种不好的想法),与前文的孝心所呼应。
那么这一段大体意思就应该清楚了。意思是:“若我们能秉持孝道,时时存孝于心,那么忤逆的想法就会减少;若不亲近忤逆的想法,就不会做出忤逆的行为。”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提出的问题。前文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后面这段是总结出的答案,让孔子评判是否正确。
君子:当然是有德行的人。
务:劳作、做功夫。
本:此处指自心(思想)。
立:直,建立,此处有固守的意思。
生:出、会意,但此处为相应的意思,与道相应。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应如实认识自己的自心,与道相应。那么固守孝道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就是道体呈现的仁义呢?”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一段,孔子看了网络的解释,估计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这种解释绝不是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因为孔子不是怨妇。
那么这段是孔子的学生有若问了孔子这么一个问题:“固守在孝心上那么忤逆之心就会减少甚至没有,那么固守孝心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就是您说所的仁义呢?”
这时孔子回答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善巧的意思,巧运用到极致是智慧与圆融的象征。
言:说教。
令:使,使之,或者作用的意思。
色:这个要深入解答。色:现在一般都认为是颜色、美色等或者说外在有形有相的亦或气色等状态。更专业的网络上说是内、外、显、表、形等五色。但不管怎么解释都把色具体化了。色的本意是无常、变异、不定。所以这里的色指的是不定,本身没有实际意义,但指向的是前面所说的忤逆的心,即鲜矣所囊括的心识状态,也就是种种不好的想法。这些想法是不定的也就是可以转变。
那么“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的是:善巧的教化其实是能让忤逆的心转变使之成为孝心,而能让种种不好的想法转变才是道体呈现的仁义之举啊。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对于不好的事物其实是抱着包容且积极的灵活态度,并不是一棒子打死。后人因为误解了孔子说的话才把儒称为腐。
比如有若就认定孝就是善的,忤逆就是恶的,不打死誓不罢休。这正是上一章“学而时习之”的病态,这才是腐儒。
而孔子看到了忤逆是可以转变的,背后的人才是主体,若转变这个人的忤逆之心那这个人即是孝子。这就是“人不知”所带来的智慧。
本章就读到这里吧。下章预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ps:本章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一开始是有子曰,若这个学生名字叫有子还说得过去,若是有若的话称为有子有点太过了,连子贡这样的都不敢称子,就好像学生和老师平起平坐了,看有子提出的问题也没有到孔子的高度。下一章还出了个曾子,要不我也改名叫饭子算了。。。。。。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系列将一直写下去,争取读完整部《论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关注。
写文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