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青年最扎心的批评莫过于:既要中国式宠爱,又要西方式的自由。
家长为孩子过分的牺牲和付出,不会使孩子真正快乐,反而会让孩子长期生活在被压抑的状态和罪恶感里。
尤其是父母为孩子大张旗鼓地放弃理想、把一切希望放在孩子身上的“望子成龙”,并不利于孩成的健康成长,有的还会压垮孩子。狼爸式教育成功的有,个别还很突出,但失败的更多。聪明的家长不要拿孩子冒这个险。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爱他的同时,一定要给予独立的成长空间,养成独立的人格,训练独立生存的能力。孩子要生活在民主、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才会快乐,才能成长得更好。
听说过两个故事:博士和羊倌。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记者在乡下见到一个放羊的小孩,问他为什么放羊,小羊倌回答:要赚钱娶媳妇。记者追问:然后呢?答:生小孩。问:为什么要生小孩。答:让他帮我放羊。记者后续的评论大概以慨叹为主。
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家庭倾尽所有,支持女儿读完博士。不久后,博士结婚了,生了个女儿。博士母性大发,为了女儿的未来宣布了自己的重大决定,她要全职在家,悉心养大女儿,把她也培养成一个博士。听完这个故事,或许又是一阵慨叹。
相信故事中博士的女儿和羊倌的儿子,在其后的日子里,一定会成长在不同的环境。
在大胆地设想一下:羊倌对儿子应该要求不高,只要大的原则没有问题,羊倌会喜悦于孩子的成长。说不定孩子有自己的志向,义务教育后,坚持不帮他放羊,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或求学,或打工、或当兵,或经商。羊倌也不会太坚持自己的意见,会支持儿子自己的选择。儿子快乐健康成长,遇到机遇或成大器。羊倌迎来幸福的晚年。
博士已经为女儿树立了远大的目标,至少成为博士,一定要超过自己。早教、特长、补习班,跟班,助学,家委会,看表,赶点,拿书包,辅导、监督,查作业。每天母女忙得不亦乐乎。整天缠一块,好像姊妹花。在中考、高考、读研、考博的关键节点,博士妈妈说一不二,女儿俯首帖耳。女儿读完博士,也该结婚了。婚后,她对母亲说:我一定像你一样做一个好母亲,把我的孩子培养成博士。后来,博士和博士女儿一起精心培养家庭的下一个博士。
还有另一种可能,到了青春期,女儿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在文体方面更有兴趣和特长。妈妈坚决反对,女儿勇敢坚持。母女分歧越来越大,妈妈退让。女儿自己选择了文体方向,但心中有愧于母亲的设想,不能心安理得地走自己的路,终于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
幸福来自内心,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决定了自己获得幸福的难易程度。
把儿女送到国外就业生活的空巢老人的幸福,未必比得上子孙绕膝的羊倌来得实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