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人的咖啡厅读书笔记读书让生活美好
读书时间145 | 希阳《金融的逻辑》:所有领域都不是孤立的,融

读书时间145 | 希阳《金融的逻辑》:所有领域都不是孤立的,融

作者: 我爱读书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07:57 被阅读23次
    阅读书目

    【读书感悟】

    《金融的逻辑》

    本以为是本艰涩的书,意外的是,说得很直白,毫不客气指出来中国法制不健全和政府政策不透明等问题。

    从逻辑上讲金融的基本常识,和规律。那些口号式安慰自己的话的不可推敲性。

    记得我一朋友说,他上中学历史课上,就不信书上说的那套,因为逻辑上就不成立。我很佩服,我都是后来看了些别的书,懂些事了,才惊觉那书上的幼稚和无逻辑。

    所以,我想,建立独立思考能力,是一项对自己最有益处的事情。不会脱口而出很低位的语言,也不会轻意苟同那些口号式的宣传语。

    我也从未考虑过金融在整个社会的作用,所以这本书开拓了我的视野,是本年度受益很大的一本书,我开始思考一些,原来觉得是自己弱项的一些领域,但你会明白,所有领域都不是孤立的,融会贯通才能让自己懂得全面分析总是。谢谢送我书的书友,一年了,我终于看了这本书!

    【读书笔记】

    《金融的逻辑》

    到今天,按照我的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为重要。

    农业社会里,人际金融交易也以人格化的隐性方式实现,其交易范围缩小到家庭、家族这些血缘体系内。

    那种金融交易安排下,交易头寸是以“人情”记下,而不是以显性金融合约的形式记录的。

    金融市场正在把中国家庭从利益交换中解放出来,让家庭的功能重点定义在情感交流、精神世界上,家应该是情感的天地,是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而不是利益交换场。金融市场就是这样让中国文化走出儒家的刚性体系。从这个意义来讲,“五四”运动主张的“打倒孔家店”、解放个人,还必须有家庭之外金融市场的发达,否则,“孔家店”还是无法被打倒。

    文化价值的目的第一是最大化人活动下去的概率,第二是最大化个人的自由。

    儒家主张的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来实现人际金融交易,最终不能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培养的是等待“免费午餐”、搭便车的精神。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

    美国金融之父汉密尔顿的创举的意义也在于,他让这三只债券成为反映美国未来前景的晴雨表,债券价格就是市场对美国未来的定价。汉密尔顿兑现过去所有战争债的承诺,振奋了市场对美国未来的信心,这些债券价格随即猛涨,为更多的政府融资广开财路。

    从美国的经历中,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230年前负债累累的美国以及400年前债负压身的西欧国家,反而在那之后胜过当时国库满满的中国、印度。我的思路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国库钱越多、朝廷银库越满, 国一、皇帝肯定能专制,而且也会更专制。第二,就如当年美国三只国债所表现的,这些国债的存在与交易给市场提供了评估其政府政策与制度优劣的具体工具,通过国债价格的上涨下跌,立即反映出市场对国家未来的定价。

    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或许,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些也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

    第一部分 资本化的逻辑

    第1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一个国家可以卖的东西越多,或者已经资本化或能够被资本化的资产和未来收入流越多,它的“钱”自然就越多。

    “钱”化程度低的社会自然是人口流动少、跨地区贸易有限的社会。

    货币化发展对人口流动、异地贸易是一种根本性的催化剂。

    即使人均收没有上升,人口流动及异地就业的逐年增加也会让货币供应量增加,更何况GDP在快速增长呢!这种因真实需要而增加的货币供应,当然不不一定带来通货膨胀。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社会“钱化”的另一个催化剂。

    市场化改革只是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十几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第二阶段改革的直接效果是将以下四大类“财富”转换成“资本”,使中国的金融资本大增。第一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二是土地和自然资源,第三是社会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劳动收入,第四是政府未来财政收入——这四类财富是任何国家的核心资本源。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把这些资产、未来收入流转变成资本,能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这些资本源的产权被明确界定、能被买卖,最好是能以产权契约的形式自由买卖。

    1984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向社会发行1万股,成为新中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

    从本质上看,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以及老百姓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开了大门。

    企业国有、土地国有以及人力资源国有在过去抑制了多少资本,机会成本大得无法估算。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第6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敢于利用公债支持发展,而同期清廷还忙于往国库存银子。结果,甲午战争时,两国的国力已大相径庭。

    中国的第一个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创建,之后银行业有了较快速的发展。

    把金银存到国库之后,实际上是把本来有资本属性、能进一步生钱的这种金银钱变成了死财富,扼杀了其本来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流通能力,使这些金银变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不是资本。

    如果国债利率低于国家开支项目的回报率,那么往国库存钱只会阻碍国力的增长,使国家衰退。

    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

    说到底,是应该往国库里多存钱,还是不仅把收都花掉而且要借国债发展,答案取决于长期限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前者决定公债利息成本的高低,而后者决定政府投资的效率以及回报的高低。由于金融发展也取决于国家制度资本,所以,最终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

    中国一方面应该减税,至少应该控制税负的增长,藏富于民,同时进一步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民间创业与投资的回报;另一方面可继续依靠国债促进发展。但是,这两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先行,否则财政赤字和国债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靠赤字发展就没有希望。

    第7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由于美国独立运动的特殊背景,整个战争不能靠征税支持,各州政府又很穷,所以只能靠借债。在连大陆会议政府、十三个州政府自己都不知道未来靠什么收入来还债的情况下,独立运动居然能从1775至1780年的六年时间里连续发债,这当然是奇迹。如果没有美国本土私人投资者、法国与西班牙国王、荷兰投资者的债务支持,今天我们熟悉的美国可能根本就不会有,金融就是这样影响历史的。

    第9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在今天民间金融全面受禁的背景下,实际上全国的情况跟当年的宁夏类似;禁止民间借贷只不过增加金融交易的风险和成本,减少了资金供给,使高利贷利率变得更高。

    第10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国家以金融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在金融体系之后,其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既然国家是银行的股东和经营者,那么法院和市场监管机构就无法独立。第二,既然政府权力控制金融特别是银行,那么跟权力有关系的个人和企业就得天独厚。第三,由于政府的负债最后是由国家承担的,这种危机很快就变成货币危机,第四,通过国家垄断金融使银行等机构遍及全国,这样让银行控制的金融资源规模达到最大,这当然使不受制约的权力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达到最高,每次滥贷的金融也会被放大。

    在政府控制的金融资源规模上升到如此之高的同时,权力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道德风险被放到最大。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危机的潜力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不但没被缩小,反而被扩大。人们只能期待防止呆坏账产生的制度架构出现。

    第11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在金融学里,我们有时把传统金融称作“关系金融”或者“人格化的金融”,道理就在于其交易以及契约执行的基础是"关系“。

    1921年,通泰盐垦五公司成功发行了中国的第一笔公司债券,价值500万元。

    在相当程度上,过去二十几年的金融变革一直是在寻找一组既能妥善理顺委托——代理关系链又能可靠执行金融契约的制度安排,而且是力图在不改变国有金融垄断的前提下找到这样一组制度安排。不管是其他国家的经历,还是晚清与民国时期的经历,都表明由国家拥有银行和证券市场会带来太多的道德风险与利益扭曲,虽然由国家信用做金融的后盾能提供一时之便,但它会窒息金融业的创新、阻碍金融所需要的制度变革,而且也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让太多资源浪费于形象工程。没有民间金融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现代法治,就难有现代金融。

    在社会交往、市场交易远远超出本地甚至本国,超出”熟人“圈子之后,仅靠传统文化是不够的,以”非人格化“的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已经不是什么”要还是不要“的问题,已经没有选择,否则就难以发展出现代金融,也难以有社会良序。

    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第12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过去七十年,围绕住房按揭贷款的多种金融创新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巨大的购房资金,其贡献自不必多说,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这一长条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使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距离太远。由于每一环金融交易包含着新一环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

    第13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不是国有化

    说到底,还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改变了市场与政府间的边界。

    我们必须看到,在关键时候,政府不救市会有很大社会成本,但救市有好处,也有道德风险,两害相权究竟谁重谁轻?由谁来判断?做出判断的人是否公正客观?是否有可靠的制度架构保证其公正客观?所以,政府可以在市场危机关键时候起重要作用,但是必须在问责架构下干预市场。

    我们不怕看到美国政府、中国政府因为其与市场的边界发生变化而频频介入市场,但我们怕只看到政府权力的扩张,而见不到权力制约和问责的出现。

    第15章 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金融市场没办法发展,国内消费的增长就会很难,带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代价就是必须靠出口来拉动增长。

    第16章 中国股市怎么了

    承载资产产权的金融票据跟它所承载的资产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当金融票据与它所承载的资产价值脱钩之后 ,金融票据的交易就跟赌博无本质区别,围绕这种票据的交易文化也就跟赌博文化是一回事了。资本市场的这种本质没有东方、西方的差别。

    第17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在过去100年,特别是过去50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证券技术上丧失的发展机会、耽误的发展时间,这些都是有代价的。遗憾的是,这些代价不能自然消失,而是要今天的中国社会来一一付出。为还清这些代价,真付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说,由于中国自己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所以国企改制时基本只能靠出售股权给外资,因为外资能找到大量资本;为了赶上现代技术,中国企业不得不靠进口核心部件、进口核心生产设备等等;或者,干脆以市场换技术。这些都是在为过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的代价埋单,也是为过去几十年的国有企业制度、为国家垄断金融埋单。过去的代价自身是不会凭空消失的。

    第18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

    当政府是为了帮助国有企业摆脱资金困境而推出证券市场时,当地方政府是为了政绩而帮助国有企业上市时,二者都很难过多考虑股东的利益。从一开始,中国证券市场就不是为股民、股东们而设立的。这也为后来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出了难题。

    法律秩序未必是市场发展初期的前提条件,但却是市成熟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为了支持”家“的经济互助和精神互助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配的家庭、家族文化,帮助实现这些错综复杂的隐性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以及其他源自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两千五百年前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为了帮助理解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我们可看看经济与金融发展是怎样改变个人权利、个人自由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的。西方并非历来就以个人为中心,是经济与金融的发展把他们逐渐从对家庭和教会的经济依赖中解放出来。

    如果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主要由家庭来承担,那就对家庭文化有相应的要求,在中国就有了儒家文化;如果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治,与此同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以兄弟姐妹音、长辈与晚辈间的感情交流为基础。

    隐性和显性的经济交易几乎完全从家庭关系、家族关系中退出之后,父母可以在退休后仍然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对于儿女来说,他们也不用感到”孝“的责任压力,但他们出于爱父母还是可能自愿选择去照顾父母。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自由、民主、法治思想。回过去再看,当时的思想先驱至少在两方面存在盲点,其一是私有产权,其二是发展金融与保险市场,这二者是实现自由、民主、法治的经济基础。

    如果自己处境不好,那是别人强加于我的;如果我们成功,那完全是自己的功劳。所以,无论如何,我们的文明似乎总是上等的。

    第20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在今天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出现剩余之后,人必然把重点放在规避未来的风险上,这就是金融市场交易的作用所在。

    第21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证券对契约执行和权益保护机制的要求远比一般金融交易要高,这就是为什么股市、债市、期货比银行业和保险业更需要可靠的法治架构,更需要宪政保护;这也是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能真正发展好证券市场的原因。

    1990年重新推出股份制公司和股票市场时,主要目的是让国有企业从老百姓手中融资,帮助解决国有企业的财务危机。所以,股市的目的一开始不是给大众一个参与财富创造的途径,让他们更好地规避未来消费与收入风险;相反,股市只是分散政府改革代价的工具,股东权利和权益保护问题事后才想到。

    人类有三种途径实现个人间的金融交易,第一种是在血缘、在”家“之内进行经济互助交易,第二种是通过像教会等社会互助组织实现,第三是通过金融市场实现各种所需要的风险与消费安排。

    第22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只是制度供应和制度需求间的这种张力,最终会迫使非人格化的契约执行架构的快速发展。

    最后的话 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如果没有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很可能陷入这样的困境;你最能花钱、最想花钱的时候反而是你最没钱的时候,而你通过花钱得到的效用最小的时候又恰恰是你钱最多的时候。

    美国也好,其他国家也好,到底是个人主义盛行还是集体主义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那么它即使想鼓励个人主义,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没有相配的金融市场的支持。

    单就经济效率的损失角度讲,”大政府“的后果非常严重,而金融的不发展又恰恰逼着政府只能更大。由此看来现今社会的许多弊病,在很大程度上也和证券市场的不发达有密切的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时间145 | 希阳《金融的逻辑》:所有领域都不是孤立的,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to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