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教可学的知识,如牛的生理结构是什么?杀牛刀如何磨得锋利?另一类是必须在现场,需要长时间实践的。如以手握刀游刃有余,不可教。
而教师最好的修行就是反思性实践。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如:走钢丝的本领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练就!
走钢丝是一种切身体验,因为它太微妙了,太细致了。你能够把走钢丝变成一个理论吗?不能。无论你把走钢丝分解得何等细致,哪怕分解成了每万分之一秒一个动作,你掌握了,你得了100分,但你还是不会走钢丝。
如果硬说走钢丝有理论,那就是两个字:平衡。但是知道了这两个字对走钢丝有什么帮助呢?没有。你要去自己一步步接近,要去经历动摇你的万千之力,要去克服那分分秒秒的颤抖和不平衡。稍有滞留,你就会摔了。你只能从不平衡、震荡中感受那平衡和节奏的可贵。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3931067/708d4419ba250b11.png)
学习过程有两个结构维度,第一个称为经验领悟维度。第二个称为经验改造维度,一是通过内在反思;二是通过外在行动。
就比如喝茶,人家说,在明前如果你没有上好的龙井茶就说明你在杭州没有朋友,西湖龙井茶固然是好的,但是信阳毛尖也是尤其好的,信阳是南北交接线上唯一不烧暖气的北方,所以其纬度和气温恰好适合种绿茶。春天的信阳毛尖是毛茸茸的,但提他既有春天的芬芳,也有冬天的凛冽,它是我特别迷恋的一种茶。我讲了那么多,还是那句话,当你喝了各种各样的茶后会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是好的茶,都是好喝的。讲这么多,还是在讲经验,我们一定需要新经验的不断指引。
一个真正好的群体,无论是学校还是教研组,一定是有建设性批判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在学校里建立一个建设性批判文化。建设性批判:人人都讲真话,人人都是心怀善意地讲你的不足,想方设法为你提供变好的方法。
成年人听表扬容易还是听批评容易?听表扬容易,但表扬多半都是假的,真正能够进步的方式是有人把你的问题指出来,然后好心好意地给你讲怎么变好。我们以公开课为例,老师为什么不愿意上公开课?我们老师上公开课的直接后果就是变成了斗地主。上公开课的老师很惨,一惨是只要一开腔,人家就说能不谦虚。随便怎样评价你,你都不敢多说。二惨是列了一连串你的好,一句有用的话都没有。
真正建设性批判的文化应该是打群架的文化,就是有来有往,有交锋,有争辩,然后才有生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3931067/86934b6b14f355a6.png)
交流模型:从(斗地主)到(打群架)
执教者:“虚心接受批评”下的被帮助和改造者,被动承受,无限委屈。
评课者:帮助者和改造者,或卖弄水平,或好好先生。
课例研究最缺的就是建设性的批判。
两个真实的例子:
一个教育局管业务的副局长,特别喜欢卖弄学问,到处去评一线老师的课,骑着自行车在各个学校游荡,他一来,校长就会跟着,校长在,评课的后果就很严重,他最喜欢评人家的课,而且经常是胡说八道的。领导当久了,他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了。一天,他评一位老师的课,完全是胡说,这位老师听完实在忍受不住,站起来拉着教育局局长的领子说,你再说,老子勒死你。
在一次大型的教研会上,上午老师上课、专家评课,下午再次重上修改后的课。一个专家来自北京,非常刻薄,把上课老师说得体无完肤,又不允许人家申辩,这个老师忍无可忍,脸色铁青,听这个专家在那里不断胡说,不断地骂,也不开腔。下午这个老师上课,重建课一字都没改,这个专家就生气了:我说了那么多,你为什么不改。这位老师潇洒地说:走自己的路,让专家胡说去吧!
什么是建设性的批判文化,就是我指出你的不足,我给你提供变好的建议。如果每时每刻我们都是这样的文化,这个老师的成长就会完全不同的。
老师的成长一定是在岗位上成长的,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立足于教育现场,自我的清醒和反思显得尤其重要。一个人是很容易陷入经验的,经验是有自我的局限的,优秀会成为卓越的障碍,经验会成为获得新经验的障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