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让生活美好原创文字集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解读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解读

作者: 理查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6-20 23:54 被阅读5次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一个被隐藏了近半个世纪的大作家,一个让人听着陌生好奇的作家。对于马洛伊.山多尔,我第一次听说是在2016年优酷网《一千零一夜》节目里梁文道的讲述。之后出于好奇,我先后读了马洛伊.山多尔的三部作品,分别是《烛烬》、《一个市民的自白》、《反叛者》,让我对这位隐藏近半个世纪的伟大作家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将借着这三本书,详细解读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传奇的一生。

    一.匈牙利姓名的特色

    匈牙利不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名在前,姓在后,如大卫.科波菲尔,大卫是名,科波菲尔是姓。匈牙利恰恰相反,姓在前,名在后,像马洛伊.山多尔,马洛伊是姓,山多尔是名。传说匈牙利的先祖是从东方迁徙过去的,姓名排序至今依然尊崇着传统。

    匈牙利有的妇女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名,只是在丈夫姓名后再加词尾“ne”,译为“妮”,是夫人的意思。姓名连用时加在名字之后,只用姓时加在姓之后。如瓦什·伊斯特万妮(Vass )或瓦什妮是瓦什·伊斯特万的夫人。妇女也可保留自己的姓和名。

    二.作者出生的环境

    1900年4月11日马洛伊.山多尔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匈牙利王国的考绍市。介绍马洛伊.山多尔之前,先介绍一下当时他的祖国奥匈帝国,一个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国家。

    奥匈帝国早在一战之后就解体分裂为多个国家。在其领土上新成立了四个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时其部分领土被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和南斯拉夫占领。众所周知,大英帝国在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其实在大英帝国之前,世界上也有一个“日不落帝国”,那就是奥匈帝国最后一个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在大航海时代刚刚起步时期,迅速在现在的菲律宾、印尼、拉美、非洲东海岸建立了殖民地。这也使得马洛伊.山多尔出生的1900年时,奥匈帝国是曾经与英国、法国、德国、沙俄并尊为欧洲五大强国,也是世界主要列强之一,国土非常辽阔超过67万平方公里,在欧洲仅次于沙俄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口众多仅次于沙俄与德意志帝国,超过5100万;机械制造与军工业昌盛繁荣,仅次于英国、沙俄与德意志;也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粮食、石油储备国。然而这样一个大国却有着体制内自身的缺陷。

    缺陷一,哈布斯堡王朝先天体制有问题,哈布斯堡王室乱伦现象频繁发生,经常上演手足相残的惨剧。

    缺陷二,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疆域、经济虽然达到了顶峰,但是他们始终没有统一的民族、统一的语言、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度量衡(瞬间感觉到了秦始皇的伟大)。当时一个普通的奥匈帝国居民,需要至少学习三种语言,德语、法语、匈牙利语,没有统一的语言,也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埋下了根源。

    现在再回来重新讲述马洛伊.山多尔的家乡考绍市。马洛伊.山多尔出生时考绍属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匈牙利管辖,但是一战后,划分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现在考绍市属于斯洛伐克管辖。考绍市的几次变更,对于马洛伊.山多尔的内心发展起到了重大触动,日后他的思想都与考绍市主权的变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马洛伊.山多尔的家族原姓本是"格罗施密德",是当地的名门望族。18世纪末,由于家族的社会威望,国王赐予他们两个贵族称谓--"马洛伊"和"拉德瓦尼"。马洛伊的母亲劳特科夫斯基·玛尔吉特是位知识女性,出嫁前曾做过教师;父亲格罗施密德·盖佐是著名律师。马洛伊的父母共生有五个孩子,他是老大,有一个弟弟,叫盖佐,是20世纪欧洲著名的电影导演,用的是“拉德瓦尼”这个姓氏。

    自1916年马洛伊第一次以"萨拉蒙·阿古什"的笔名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卢克蕾西亚家的孩子》后,同年便开始使用家族的贵族称谓"马洛伊"。1918年1月,马洛伊和同班的16人一起应征入伍,但由于身体羸弱没被录取,不幸的是他那些同学全部在一战战场上阵亡,后来马洛伊回顾这段经历时说“我是逃出来的”。不久,一战爆发,马洛伊搬到布达佩斯,遵照父亲的意愿攻读法律,但一年后为了自己的意愿就转入人文学系,并接连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记忆书》。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布达佩斯陷入革命风暴和反革命屠杀,马洛伊内心痛苦,找不到归属感,感觉丧事了自由,丧失了尊严,没有了梦想,为了远离血腥和彻底逃离家庭,马洛伊决定去西方求学,去寻求他心中的自由梦想。

    1919年10月,马洛伊先后去了德国莱比锡、法兰克福和柏林,实现了记者梦。年仅20岁的他成为《法兰克福日报》的专栏作家;同时,他还向布拉格、布达佩斯和考绍的报纸投稿。1920年马洛伊来到了德国魏玛,魏玛这座城市拥有独特的拥抱外来文化的特色,著名文学家歌德就曾经漂泊到这里,并在魏玛写下了巨著《浮士德》。正因为歌德,让马洛伊在外漂泊的心得到了短暂的舒缓,后来他回忆“这里让我旅行许久的心得到了平静”。

    1923年,马洛伊与罗拉在布达佩斯结婚,开启两人长发61年相濡以沫的爱情,随后两人移居巴黎,原本计划在巴黎住三个月的马洛伊,却在那里住了6年。在巴黎期间,他深受巴黎著名文学家、意识流代表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后来他所著的《一个市民的自白》就是仿写这部巨著。

    1928年春,马洛伊回到布达佩斯。而此时的匈牙利因为1920年的《特里亚农条约》四分五裂,他的家乡考绍也被划归给了捷克斯洛伐克。马洛伊则留在布达佩斯,成为《佩斯新闻报》的记者。但是现在的他,已经找不到了原先家乡的味道,感觉自己深处在一片令人窒息的空洞内,周围人附庸风雅,只有他孤立于其他人,他感到无助,感到不自由。心里的寂寞,无处舒展,马洛伊把“个人的理想与现实完美的结合”在他的作品中。从1928年他回到匈牙利,到1948年他离开,这20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后世诸多著名的巨著,均是在这段时间创作产生的。

    1930年,青春小说《反叛者》问世,这部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反叛者》、《嫉妒者》、《愤怒者》,小说背景设定在了一战时期的1918年5月,讲述的是一群面临毕业、即将奔赴战场的男孩偷盗、撒谎、欺骗、迷茫,抵抗充满未知的成年人世界,在小说的最后,马洛伊还是回到他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阶层差异,即便是战争和死亡也无法填平阶级这道鸿沟。几近荒芜的城镇上有一群面临毕业、即将奔赴战场的男孩,他们偷盗、撒谎、欺骗,以抵抗充满未知的成年人世界。战争和死亡每天都在上演,背叛与阴谋也在悄然酝酿,暴风雨终将来临,他们所保守的秘密也许从一开始就是围困他们的陷阱。反叛、嫉妒、愤怒无时不刻不在上演,他们迷茫,抗争又没有结果,其实这部小说里的青年代表了当时一战时期大部分青年的状态,有梦想,有追求,但生活惨不忍睹,马洛伊也是在影射自己的无奈。

    1934至1935年,马洛伊根据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仿写,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所谓“市民”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市民,马洛伊生活的年代,市民有两层含义。一、大市民,指资产阶级大贵族、大地主,土豪士绅;二、小市民,不是现在的小资,指的是没落的贵族,小资产阶级。而马洛伊家族随着匈牙利经济状况的下滑,也由最初的大市民变成了小市民。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上百个,从皇帝到女佣,从亲友到邻里,从文人、政客到情人、路人、妓女等等。全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的马洛伊家族的历史,房屋设计、良田美景、社会状况等描写的极尽奢华细致;第二部分,描写的是马洛伊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西欧国家,写到东欧的布达佩斯,各地人文历史宛然在目,无数历史人物呼之欲出,可谓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原本还有第三部分,主要是马洛伊对当时社会的心理表征的叙述,但是1936年全书出版时,被一个教堂主教控告,说第三部分诬告他猥亵幼童,结果马洛伊败诉,第三部分从此被封存,现在出版的《一个市民的自白》依据的就是1936年以后得版本。全书写作时,马洛伊父亲给了极大的帮助指导,可惜1934年年底,马洛伊父亲过世,未能看见全书的完整版。《一个市民的自白》,是一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是一段颠沛流离、孤独决绝的流亡岁月。

    1939年,马洛伊的儿子刚出生几星期后不幸死于内出血。葬礼之后,马洛伊长达几个月沉默不语,写下诗歌《一个婴儿之死》。

          他留下了什么?他的名字。

          他头发的香气留在梳子上。

          一只维尼熊,他的死亡证明。

          一块带血的破布和一条绷带。

          世界的万能与全知啊。

          我不懂,为什么要对我这样?

          我不叫喊,活着并沉默。

          现在他是天使,假如存在天使的话---

          但这里,在地下,一切都无聊和愚蠢。

          我不能原谅任何人,永远不能。

    丧子同年,二战爆发,马洛伊写道“现在,当黑暗的阴云笼罩了这片高贵的土地,我的第二故乡,它的地理名字叫欧洲,我闭上了眼睛,为了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瞬间,我不相信,就此告别。。。”

    1941年马洛伊出版了至今影响深远的作品---《烛烬》。《烛烬》匈牙利文叫做《蜡烛燃烧到尽头》,讲述的是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恩里克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康德拉。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伴随着蜡烛微弱的烛光,两位老人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1944年3月19日,德军占领匈牙利,匈牙利政府向纳粹政府投降,成为了纳粹的附庸。马洛伊极度愤恨,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只得带着自己的妻子逃离了匈牙利。1945年,二战结束后,有关当局希望马洛伊出任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友好协会主席,而他无法在家乡考绍被割让、同胞被驱逐的情况下扮演玩偶,不但拒绝当主席,还退出协会表示抗议。马洛伊的抗拒性沉默以及他与主流文学保持的距离,使他最终难逃脱当局的打压。1947年,马洛伊被迫当选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但因不愿和主流文学同流合污,1948年,马洛伊离开了故乡,先前往瑞士,后移居意大利那不勒斯,至死都没有再回匈牙利。1952年,马洛伊移居美国纽约,并在伦敦出版了流亡中写的第一部作品《和平的伊萨卡岛》。1954年,发表长诗《亡人的话》。1957年,马洛伊夫妇加入了美国国籍。1969年苏联入侵匈牙利,有人跟马洛伊说:95%的人为了自由都回来,你为什么不回来?马洛伊只是平静的说:我只是为了那最后5%的自由尊严。

    马洛伊在美期间,尽管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获得了提高,但内心深处对他确实痛苦的。因为不愿意与匈牙利当局同流合污,他的书在匈牙利、在欧洲成为了禁书。留美三十多年,马洛伊写了将近三十部作品,但是马洛伊为了自己心中的那片仅有的净土,用当地人看不懂的文字写作,他的妻子罗拉成为了他唯一的读者。

    当时间来到20世纪80年代,垂垂老矣的马洛伊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1985年他的弟弟盖佐去世,1986年爱妻罗拉撒手人寰,1987年春天他的养子又离他而去,马洛伊白发人送黑发人。1989年初他在日记里写下了最后一行:“我等着死神的召唤,我并不着急,但也不耽搁。时间到了”;2月马洛伊在圣地亚哥家中用最后一枚子弹结束了生命。由生到死,是流徙还是归去,马洛伊的一生都在行使着他的自由意志。

    1989年秋天,东欧剧变,从1990年开始,马洛伊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陆续出版,政府追授他匈牙利最高奖项---“科舒特奖章”,这是匈牙利历史上第一次将这一奖章颁发给死者。马洛伊追求一生的自由,到死才真正来临。

    四、马洛伊对后世的影响

    1991年匈牙利政府为了怀念马洛伊,将匈牙利最高文学奖“科舒特奖”更名为“马洛伊.山多尔奖”。现在到匈牙利,提起匈牙利的作家,人们最先提起的就是马洛伊,匈牙利作家最想获得的奖项不是诺贝尔奖,而是马洛伊.山多尔奖。马洛伊的作品没有任何现代意味,但却反映了一百多年来一个最重要的现代性问题,那就是一个世纪的平民化过程与传统价值沦丧的关系。马洛伊的观点属于文化保守主义。他痛感浪漫主义价值观颠覆了传统道德,质疑人类是否可以抛开从前的理想而存在。他不依附于左派,也不附庸于右派,但左右两派又都想拉拢他,他就像一个斗士一样,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心中的文学,孤独的与旧势力抗争,宛如一个战士一样,优雅且理性的战斗在民族阵线的前沿。

    今天我们读马洛伊的著作,我想最主要就是要学习他那种为了自由、为了梦想,义无反顾的斗争精神,以及不依附不附庸,接纳周围一切是非,抛弃自我内心杂念,始终保持自己心中的净土。

    五. 延伸阅读

    《人性的枷锁》

    《圣诞颂歌》

    《浮士德》

    《追忆似水年华》

    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解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zs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