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梵高的纪录片。我曾经也看过莫奈的纪录片,那个记录片从莫奈色彩斑斓的花园开始,一路往回追溯,轻快明丽的讲述莫奈的人生事迹。虽然也有那么一些悲伤的事情,也有一点灰暗的颜色,但是描绘莫奈的记录片就如同莫奈的画和莫奈的花园一样,是明亮而色彩斑驳的。莫奈是一个幸福的艺术家,他眼里的世界被美妙的光线填充的。
梵高的纪录片却完全不一样。从头到尾都弥漫着压抑的情绪。梵高28岁的时候才决定要成为一个画家,37岁就离开了人世,他的画家生涯只有短短的八年。这八年,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贫穷孤独的生活。除了给予他经济支撑的弟弟提奥,似乎没有人认可他,理解他,他的画作也一直卖不出去,在他生前他仅仅出售了一幅画。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甚至患上了抑郁症而自残,最终被送进了精神医院。他的死亡发生在从精神医院出来以后的两年后。
纪录片一直用灰色的色调展现他的画室,他生活的环境,以及他本身。大部分的场景都在室内,或者大部分的场景都是梵高在独白。我可以从狭窄的室内看出压抑,从梵高的独白看出他内心的极度的痛苦。
看完纪录片我又翻看梵高手稿这样一本书,书中记录了梵高的一些信件和素描。我惊奇的发现他的手稿却一扫纪录片的压抑,显得美好而单纯。
在他的手稿中,他必然写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
比如:“艺术真是滋养现实生命的必需品。”“走向绘画的顶峰一直以来就是我的梦想。”“用绘画来表达情绪,简直太美妙了。”
他描写了他辛勤的投身到绘画中。让我感受到,艺术不是投机取巧,艺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甚至没有终点;如果义无反顾的投身于艺术,那么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可停歇。
他描写了很多他对自然的喜爱,他眼中的自然体现的美。
比如:“天哪,这田地多美啊!”“近来户外的色彩和色调都令人流连忘返。”“你需要全神贯注地盯着这些树,直到它的生机显露无疑。”
还有许多对于劳动者的热爱和悲悯。
他画了很多劳动者,扛着犁的工人、农夫的儿子、添加干柴的老人、播种的人、收割稻草的人.........
这些描写和画作,让我想起了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赤子之心。能够在世俗的眼光下,义无反顾的追逐自己热爱的东西,为了梦想过着贫困而又艰苦的生活;能够在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之间,发现它们极致的美,看到它们与人类毫无二致的生命力;能够在粗糙且布满尘土的劳作者中,发出美好或者哀伤的感情;唯有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才可做到吧。我们常说,世界并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在我看完梵高手稿之后,越发的感到,世间的美往往来源于你的一颗心。
通读下来,很多时候梵高都描述自己一整天的作画,或者散步,仿佛一直是独自一个人。我看到了他的孤独。
艺术家应该或多或少都是孤独的,叔本华曾认为越是孤独的越高尚。
梵高却是异常孤独的人。在他自残之前,他的好朋友高更过来跟他一起生活,他非常的高兴。然而共同生活仅仅持续了七个星期,高更因为与梵高的矛盾准备离去,梵高也因为激烈的情绪剪掉了自己的耳朵。
我于是又发现,他画笔下面的美,和他文艺描述的美似乎不是那么一致,他的画里我总是能感觉一抹沉重的压抑,那是孤独吗?
梵高是一个痛苦的艺术家,因为他的孤独、因为他对艺术的敏感,他的痛苦可以从他歇斯底里的画作中感受到。与莫奈的画那种带着你走入一个光线迷离的世界不一样,梵高的画则是引领你走入一个思考的漩涡。每一个抑郁症患者应该都能体会到那种坠入思维死角无法走出的感觉,梵高在画里鲜明的表达着这样的感觉。
梵高也是一个幸福的艺术家。从他的手稿中,我可以看到他沉浸在自然美中的幸福、他描绘劳动者时的幸福、他用绘画表达自己感情时的幸福。
芥川龙之介在自传中说过,我生活在最不幸的幸福中。
我不敢臆想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却也猜想是不是想表达艺术带给艺术家的幸福和痛苦。
梵高是一个崇高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灵魂在绘画,毫不掩饰,情感迸发;他又是那么单纯,如同一棵树一株小草一般,淳朴而真实。我无发切身感受他的幸福和痛苦,无法用他的眼光看出世间的美。但是,他的画作和他留下的只言片语,已经给了我对人生、对自然、对艺术的一些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