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比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再次遇到前女友戴西。戴西因渴望纸醉金迷的生活,早已嫁给了一个纨绔子弟汤姆。汤姆的家境已没落,但戴西仍浑身上下散发着对物质生活的渴求。不过,盖茨比对她仍痴迷不减,继续狂热地追求戴西,并用巨资资助她的家庭。然而,戴西也仍和以前一样不在乎盖茨比,不仅和丈夫一起利用他,甚至还参与策划了一起车祸,害了盖茨比的性命。
这是没有结果的初恋留下的诅咒。对盖茨比而言,没有在戴西身上实现了这个愿望,这个魔咒才能解除。这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描述的一个悲剧。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显示,不曾完结的初恋是最常见的魔咒之一,令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精力。
对此,可以用完形心理学给予解释。完形心理学是源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完形,大概意思是,我们会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一个有始有终的初恋,不管结果是走向婚姻的殿堂还是分手,只要有明确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然而,假若初恋无果而终,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心理图形。那么,我们会做很多努力,渴望完成它。
完形的概念固然不错,但相对而言,我更乐意从“意志”这个词汇来分析这些事情。
此前,在《定律一:成为自己》中,写道,心灵成长的第一定律是“成为自己”,也即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换一句话来说,“成为自己”其实就是“意志的胜利”,即我们渴望自己的意志能得以展现并获得胜利。
我们的意志无处不在,并且很容易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也很容易有许多愿望不能实现,也由此很容易受到“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最常见的现象是,小时候,我们所产生的但不能实现的诸多愿望,都会在长大后表达出来。哪怕这些愿望看上去再不合理,它们也仍然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尽管我们理性上意识到了它们无比不合理,却难以摆脱他们的控制,就像中了魔一样。
譬如,许多女子喜欢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认为那样才有男人味,她们对通常意义的好男人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如果仔细聊下去,就会发现,这些女子通常都有一个暴戾的老爸,挨过老爸的训斥、暴打,受过严格的管教。在她们的心底,一方面对老爸有愤怒,但另一方面又有过强烈的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老爸的暴力倾向,让他能对自己好一些。
然而,童年的这个愿望,和几乎所有试图改造父母或其他重要亲人的愿望一样,99%会失败。于是,这个没有被实现的愿望深埋在心底,仿佛成了一个魔咒,到了成年是发挥起巨大的作用,令她们会莫名其妙地痴迷那些暴力的男子。尽管遭受了许多折磨,但仍执迷不悟。
在家庭中,我们最容易见到意志的强加,上一代人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到下一代人的身上。这可以被称为“冤枉的接力”。但是,与接力赛不同是,下一代人的生命意志被严重压制了。
许多家长不明白,自己从来都是教导孩子做一个守规矩的好人,但为什么孩子最后变成一个“坏蛋”。
所谓的儿童多动症,也可以从这一点上找到部分原因。一些儿童多动症的案例,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家中收到了太多的限制,他们内心有无数未被实现的愿望。也就是说,他们遭受了无数大大小小的诅咒。他们的多动症,其实只是在表达这无数被压制的愿望而已。
我们渴望成为自己,这是最大的生命动力。同时,我们又渴望关系,这几乎是同等重要的生命动力。
然而,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一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也是关系双方意志的较量,从而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未被实现的愿望。
还有一个简单直接的化解方法——接受失去、学会悲伤。所谓接受失去,就是直面事实,成人一些东西的确已经失去了,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当这样做时,我们势必会悲伤。所接受的失去越大,所承受的悲伤就越重。
学会悲伤,也许是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只有学会悲伤、懂得放弃,我们才会从无数大大小小的魔咒中解脱出来。
悲伤,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时的一个核心工作,敏锐的心理医生随时会发现,来访者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接受失去并学会悲伤。
![](https://img.haomeiwen.com/i5191691/ce5341b71d9e6a32.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