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的天气
长长的石板路
一把油纸伞
这是一个怀旧江南梦的雏形。
潜伏里,穆婉秋说
“一滴血滴在粉嫩的腿上,油纸伞说浪漫已经死掉。”
原来,这一把油纸伞,便是中国式浪漫的最好缩影。
从传说中白蛇送伞与许仙结下人与妖的不朽神话,
到《倾城之恋》范柳原只需一瞥,便从油纸伞上洞悉白流苏的少女春心。
中国人心中的油纸伞从来都不只是个遮阳避雨的冰冷物件。
伞的繁体写法是“傘”。
一人之下庇护着四个人,
四人协力撑起一个人。
这便是象形文字用最简单的方式,讲出的最质朴又动人的故事。
在云贵四川地区,当地人有着这样的习俗:
女子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之用。
伞面张开后形成圆形,寓意新人生活美满圆满。
据说在云南文山壮族地区,壮族少女没有一把称心的水竹花伞,是不出嫁的。
壮族水竹纸伞
传统的水竹花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
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
而当我们真正接触到手工制伞师傅并认真讨教之后才知,要做好一把手工伞,制作工序算起来有86道之多。
千年壮寨马壁村手工制伞
做一把伞的基础是号竹,即选竹。
水族花伞的伞体没有一片金属,支架全部取自于竹。
马壁村当地的竹子韧性和弹力都很强,是制作竹伞的绝佳材料。
不仅如此,一把好伞,用于做伞骨的竹子必须长在同一根竹子之上,有“同出一竹、裹护以内”之意。
从做伞的角度而言,这样选材,竹节的位置统一,才能保证开伞收伞时伞骨同进同出的协调性。
马壁村当地竹林
“削伞架”,是一把伞的根本,往往需要一个做伞人一天或几天的全部劳动。
用竹子搭出伞的框架,为了保证伞面的弧度,这些竹子的骨架都是采用纯手工劈制。
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处理。
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对伞骨架的处理,完全依赖制伞人自己的技巧经验。
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才可出师。
削伞架
“裱伞面”,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工序,好的师傅裱出的伞几乎看不到接口。
为了让伞的韧性和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水竹花伞的伞面用纸取材自树皮。
优质的伞面,是要用三层纸贴合紧密,这样做保留了纸张热胀冷缩的空间,可以避免单层纸面热胀冷缩后,伞面开裂、不平整。
糊伞面
油纸伞,三个字,油为第一,
“绘花刷油”也是制伞的关键步骤。
水竹纸伞刷的油是桐油,桐油是油桐种子所榨取的油脂,有防水、防腐、防虫蛀的作用。
刷油后的伞面越透亮就越结实。
制伞师傅告诉我们,油纸伞淋过雨后,不需要撑开来晾干。
淋雨后只需要自然收伞,伞页不要太紧,靠在那里晾就可以了。
几小时后,伞面就会变得紧绷而有弹性。
使用过几次后,伞面会变得更亮、更润泽、颜色更鲜亮了,好像有了一层“包浆”。
这是因为经过雨水的“滋润”,伞面的桐油与外界产生了氧化,产生了一层保护膜,所以水竹纸伞是越使用、越有弹性。
制伞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是穿线。
这个工序非常精细,一个非常熟练的制伞人也要花一整天时间来完成这道工序。
壮族水竹花伞制作工艺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而现在,与好多传统技艺一样,手工水竹花伞的制作技艺在传承上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愿意留在马壁村,顶着微薄的薪水,兢兢业业做一把水竹纸伞的手艺人,已经不多了。
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带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身怀绝技的制伞老人们则慢慢的老去。
靠着一代代匠人衣钵相传得以延续的传统制伞技艺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已经日渐衰败几近凋零。
一把油纸伞承载了大半个江南的情怀。
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是点亮惆怅诗人生命的希望。
浅黄的油纸在雨水中浸润,那是一份有温度的陪伴。
这一次的非遗探寻,让我们明白,匠人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名号,一些补助。
在匠人心中,技艺的传承,匠心的传世,才是千年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油纸伞说浪漫已经死掉”,而巨匠汇要做的,是携手制伞人,让油纸伞的技艺传世,让诗中的姑娘在这聒噪的当下能找到一把自己的油纸伞,在伞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与情怀。
无论你是喜欢收藏、还是喜欢工匠作品,都推荐你添加“匠粉”的公众号,我们每天都会推送最新的匠粉咨询,不停的输出对匠粉们的精神食粮,来加入我们吧!
为了让身边更多人了解非遗,欢迎转发匠粉此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