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说A女的故事,昨天说她不知道怎么教孩子好好做家庭作业,在日常的沟通中,孩子复刻了她的影子。她因为担心教不好孩子,进而愈发讨厌自己,觉得是自己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这样混日子,才导致自家的孩子也变成她那样。成天就知道玩乐,打游戏,根本不把学习的事放在心上。妈妈的焦虑显而易见。
父母的相处模式,潜移默化会影响孩子,A女如果平日里在家与人沟通的模式是冷漠和疏离的,甚至会经常和老公吵架,或者时常爱搭不理老公。孩子也会学习到她这样的沟通方式,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她。
了解到她的原生家庭模式,父母感情不好,时常没什么沟通,甚至是冷漠的。父亲在家时经常沉默寡言,不擅言词,不懂得表达感情,妈妈爱唠叨。从小看到的家庭生活就是这样的,家长之间的关系很少用言语或肢体语言去表达感情,她所习得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等到结婚后,还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失去了重新塑造婚姻家庭模式的机会。
我们说人的成长是分节点的,可以有无数次成长的机会,肉眼可见的节点,从宏观来看,不多的几次。高考的机会,赋予了我们离开父母,读什么大学的机会,大学里认识什么人,读什么书,是第一次拉开和别人距离的机会。
第二次是婚姻,我们会爱上什么人,与什么人结婚,是第二次重塑人生的可能性。这样的机会把我们从原生家庭里剥离开,就好象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读书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婚姻让我们和原生家庭剥离,开启自己的人生新旅程。之后的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想做什么事业,令我们人生更丰满。
每一个人生节点,都使我们成长为独立、独特、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刻,也不是他们的影子,我们最终活成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版本。是超越了父母的那个版本,是进化得更好的那个人格。
然而,要活成这样的版本,前提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脱离父母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你能否用建设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来路,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了你什么好的?什么不好的?哪些精神是可以继续传承下去的?哪些是你可以超越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详细地反思自己的家族历史。父辈曾带给我们什么优良的品质,他们身上有什么精神是我们要继承的,比如我的父母,他们一贯的勤劳善良正真,坚韧,相亲相爱,有商有量,互相扶持照顾,这是带给我好的部分。
当然,碍于不同时代的原因,他们身上也有局限的部分。可是,这些局限等到有一天,我读了大学,看了世界后,已经能超越那些所谓的局限。对于我来说,父辈有局限没关系,只要他们在面对你的成长需求时,不反对,就是支持。能做到这样,已经了不起。
父母给了你生命,给了你读书的机会,未来的人生要过什么颜色,就完全靠我们自己了。如果长大了,还把自己的人生嫁接在父母的身上,自己没有得到成长,是他们的错,自己没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是他们的错。这就坏了,活到底,不过是个没有长大的巨婴。最近很火的朱雨辰的妈妈,儿子四十岁了,还把他当成婴儿一样照顾。这样的关系里,妈妈没长大,儿子更加没长大,都还是个婴孩。
说到底,真正对自我负责的态度,不过是家长做到该做到的,该照顾时时照顾,该放手时放手。大人和孩子都要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如何去分离,如何去放手。每个人都能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每个人都能想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我承担我的命运,你也有你的。不过度纠缠和粘连,不陷在令人窒息的关系里,给彼此生命成长的机会,不去剥夺别人长大的可能性。
我爱你,是你从我这里得以发现到更大的世界,想去看到更大的世界。你有充足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去争取,能够去得到,学会去承担。这是健康的爱,不仅是亲子关系,也适用于其它关系。
原生家庭从来不是什么原罪,有自我成长性的人,必然能超越父辈对自己的影响。靠自己的成长性为自我的人格赋予新的血与肉,让自己进化成想成为的那个人。
你是你自己的作品,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也不是他人的影子。
你,是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