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不过是因为透过外在发现他只是个孩子,然后心疼他。 ———题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一个月了。
想到一个月前疯狂到近乎魔怔的自己,鼹鼠小姐不禁汗颜,自己这一年也真是够了。
第一个问题,印象最深的是:
有次他提前下班来公司等我,看着他发来的“来接向日葵小班的小咩咩放学”,我几乎是蹦蹦跳跳下的楼,心里像啵啵啵冒着泡泡一样开心和甜蜜。
父亲给你的印象是沉稳寡言,会默默记住女儿的喜好并付诸行动,但你却回忆不起来有爸爸陪伴(玩乐)的温馨画面。小时候你表妹口中那个每晚“骑大马”(爸爸是大马)的游戏你也没有体验过,所以她才会诧异:为何一个“挤好了牙膏”就能让你认定了对方。你爸爸那种爱的表达更适合大一点的女儿,但女儿小的时候,更喜欢肌肤的亲近和直接的表达,比如举高高、亲亲或者直接的“爸爸爱你”。
你就像一个小女儿,对他有依赖感,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更像是父女关系(鼹鼠小姐突然惊醒),我能感受到你在复述那个场景时眼里的光。你看重细节,他也真的很暖,所以才能一下就扎住你的心,你们才会这么快结婚(因为你缺少了这种体验,可能不缺这种体验的人会觉得肉麻恶心)。但“父亲”只是个幻象,总会幻灭(鼹鼠小姐再次惊醒)。付出就会有期待,他也会期待,然后呢?他会问自己,然后呢?
他心里也有一个小男孩,有一个巨大的空洞需要填满,甚至他要的更多。有没有发现,你们从“父女”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母子”。他说你买的(他爱吃的)桃酥有些碎,说“就跟一周年你送过我礼物一样”…这就像一个跟妈妈撒娇(抱怨)的小男孩(鼹鼠小姐第三次惊醒,之前只是气愤为何要怼我)。因为父女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都是不对等的。
回避型是相对固定的。他的一次次回避,成功勾起了你的焦虑。他越逃避,你越抓取(回想自己当时的举动,真的无意识地完全复刻了他父母的做法,鼹鼠小姐惊愕道)。有没有想过,为何你会如此焦虑?你在恐惧什么?(鼹鼠愣住了,因为自己从来没有静下来想过…也许是:害怕一断联,感情就会慢慢消亡吧,但我从来没想过拴住他)在之前的恋爱里你不会感到焦虑,因为你和你的前任始终“在线”。回到这一段,你的夺命连环电话和微信,肯定会被他拉黑(免打扰),因为他会觉得:你不懂我,却还在索取,让我很恐惧。
他过于理想化,理想化了你,也理想化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另一半。
他的文章,也许想表达的是:你不懂我,所以你要抛弃我了。鼹鼠小姐叹了口气:本着这个想法再回看,心态确实平和了很多,文字也不那么让人心痛了。那个时候本就聚少离多(认识那么久,也能明白他的工作强度和忙碌程度),沟通(回应)渐少,又看到“慢慢喜欢你”“黄色连帽衫”“买达喜”这些…产生了他在上海有了心仪之人的想法。
他善于抓取不好的一面,善于抓取你对他不好的评价,即使那些“不好”其实你并不在意(是的,那如果我避免不说呢?你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说吗,苍鹭反问道)这是他的习惯,因为他熟悉这条路:他要反复证明自己不(值得)被爱,却又渴望被爱。
你说他“想不起来联系你”,但却会看你有没有把他拉黑,同时记录自己被拉黑的次数。他要的是一个无论如何,无论他做什么,无论他怎么做,都会“无条件”爱他、包容他的“妈妈或者姐姐”型妻子。(鼹鼠小姐问道:那有了孩子,一个是大孩子,一个是小孩子,妻子岂不是会很辛苦?)是的,会很辛苦,所以我才说孩子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象征符号。只有让他心里的小男孩在这种“无条件”又足够包容的爱里慢慢长大,然后当了父亲,逐渐进入角色,才会慢慢长大成人。
拉黑是一个很偏激的做法,很小孩。好像一拉黑,一切就能像没存在过一样(鼹鼠小姐自我反思中…)
一个家庭金钱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爱与陪伴。我并不支持隔代抚养,因为养育孩子其实是一个疗愈自己的过程,让自己心里的小孩也长大成人。
咨询结束后,苍鹭神补刀了一句:
你前男友的下一任应该会很幸福。
下周二就是冬至了,
熬冬熬冬~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周末还要加班的鼹鼠小姐,落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