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天:主要讲目标的概念。核心在于搞清楚自己的期待。
第二天:主要讲如何设定目标。或者说如何切入目标管理——【量小】【短期】【有能量】,从这三个角度切入。里面讲了PORT模型,和RSQC模型
第三天:主要讲目标支撑,如何防范风险。具体工具:8c,GROW模型,干丫的
二、感受
我的工作时间,主要在上课时间段,所以现场听课没法听。而且非常不巧的是,这段时间我还接了永澄大大另一个任务——刚好必须在这个时间,甚至更晚的时间做别的事情。所以我这几天一直没好好上课。
另外,大大的模型,很多都在公众号都分享过了,我都接触过。
但是,这个短训真的没有必要参加了吗?其实恰恰不是。
短训,真正重要的是:要实践。实践才能把理论转化成自己的。所以感谢这个短训还有训练环节——交作业。
1、关于期待
第一天作业,说出自己的期待。然后我就陷入了一个矛盾中。长期期待,怕完不成;短期的期待,找不到比较好的。总之一开始就陷入了纠结。纠结的时候,正是烧脑的时刻,我就把自己的纠结写下来,写着写着,突然打通了。短期的期待,背后往往指向长期的期待。那么,做哪一个,就没有必要纠结了。
这里有两个底层信念——
a、短期期待,或者短期的纠结,通过思考这个期待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关注更高的目标,眼前的纠结就没那么纠结了,行动就更有力量了。
b、如果短期两个想做的事情,都和长期期待有关,那么就没有必要过于纠结,纠结该做什么。因为选择哪一个,对结果都没有本质的区别。纠结,无非认为,我必须在短期找到最优解。其实一天想不到最优解。一周比一天要长得多,而在三年这个时间维度来讲,一周太短了。
2、关于目标设定。
做一件事,要思考背后的目的。这个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动力。要为一件事,设置有意义的目的。有些目的,似乎是“不得不做的”,但是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可以转换说法,变成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RSQC模型,与PORT模型,由于我的完美主义,导致某些拖延。当然,简单归因于完美主义,是不对的。确切地说,就是感受到,把这两个模型都用起来,耗时太多,而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有拖延。
然而,其实我内部也是有RSQC模型的,只是没有细化。比如,对作业完成的质量有要求,所以希望提高成本(时间与精力)。然而因为我不能投入太多的成本,所以我选择了放弃目标。问题出在最后一步——放弃。应该把行动变成,提高成本——立刻行动;与调整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