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老喻的人生算法课》,其中看到一个概念很感兴趣,那就是“精神装置”。
什么是“精神装置”呢?
简单的说就是:“它是一套大脑的免疫系统,它能够帮助您抛弃存量,聚焦变量,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在我们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存量让我们形成了一些经验却也固定了我们的思维,束缚了我们;比如明知道不合适的情侣,因为很难抛弃彼此在这段感情中的付出而不会果断分开;一场电影不好看却不舍得直接离场而浪费自己的时间;一些事情已经发生,却依然无法摆脱其衍生的情绪带给我们的影响......
总结一句话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持续影响着自己,而不断让自己远离当下理性的决策。”
那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尝试回到当下的那个场景去思考一下;
明知道不合适的情侣,为什么会为了彼此在这段感情的付出而不舍分开?
我想更多的原因还是对对方一方未来更多的妥协抱有一丝希望,其实双方背后的逻辑都是“我已经付出这么多了,试着再付出一些,对方会不会付出更多一些,然后走向终点”,这个逻辑的想法其实跟赌徒在赌场上,“已经输掉了很多筹码,渴望最后梭哈一把赢回全部”的逻辑是一样的;本末已经导致了,在情场上奢望走向终点的已经不是彼此的感情基础,而是“存量交待”。
一场电影不好看却选择坚持看完?
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时间没感觉到珍贵,就算离场也不知道做什么,或者是做一些跟看无聊电影差不多的事件;
一个原因是“对未放映的部分抱有期待”;很显然这个可能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与上面的赌徒心态背后逻辑相似。
一些事情已经发生,为什么无法摆脱其衍生的情绪带来的影响?
其实原因与上面的两种情况大相径庭;但是对于这个情况的发生却给我安装“精神装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假设这件事好的结果发生了,或者这件事没有发生,这样情绪就会快速消散,怎么说?举个例子:
当你跟你朋友或者爱人发生口角时,往往会陷入在情绪中影响到你的工作生活,怎么打破这个困境?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以往的这种经历我们是如何康复的?
1. 时间足够久了,边际效应递减渐渐削弱了这种感受。
2. 朋友或者爱人诚心诚意跟你道歉了,你觉得对方知道错了,于是你的情绪也就消退了。
显然第一种方案不是我们希望采纳的,因为你需要付出时间这个成本;第二种方案显然是能够把时间成本降到最低的一种方法,可是这个方法你不可控啊,决定权在对方,说不定对方也是这么想的,那就处在一个囚徒困境之中。
所以我们思考的视角就可以放在如何主动地控制第二种情况的发生。
那么如何做到呢?
其实对于第二种情况的事件发生本身,我们背后所需求的并不是那个原本的事件,而是要满足“对方已经知道错了,我是对的,对方明白我的付出”的这种心理需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跳出那个事件本身,主动地去寻找能够给自己带来这种感觉的事件上;比如:“以这个心理需求去书写一封信,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就是情绪不断释放的过程”。
经过这么分析,我对情绪的产生有了新一层的理解;那就是情绪的产生无非就是因为“自己的期盼与现实中的落差所衍生出来的感受”;从我自己给出的定义中你会发现好坏情绪亦如此:
所谓那些“开心,愉悦,兴奋.....”的情绪产生无非就是现实中的所得>期盼中的应得。
“悲伤,焦虑,难过....”的情绪产生无非就是期盼中的应得>现实中的所得。
于是应对情绪问题,最佳的策略就是学会去降低自己期盼中的应得值,也就是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唯有这样你才能实现情绪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