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佛果

作者: 晋陵路边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20:35 被阅读1次

    佛果

    1 涅槃

    1.1 佛

    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

    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

    (一○○)

    有人问佛陀:什么是佛?佛陀说:于过去、未来、现在,能智慧地了知所有造作的生灭,对应当修习的已经修习完成,对应当断除的已经断除,这样的人称之为佛。跨越深远的历史,探寻世间的一切,都是苦,没有一丝一毫的暂时性快乐,生起的苦全部止息,远离了所有产生苦的因素,断除了苦的根本贪嗔痴,对四圣谛、缘起法等正觉,这样的人称之为佛。

    1.2 涅槃

    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四九○)

    涅槃,又译为般涅槃,其字面义是死亡,但佛法中涅槃不是指肉体的死亡,而是苦的灭除,苦的永不再起。

    涅槃包括两项内容:

    一、导致苦的因素永远不再生起,苦的因素谓:贪欲、瞋恚、愚痴。

    二、达成无苦的状态,一切烦恼永远不再生起。

    1.3 无为法

    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无为法。

    (八九○)

    无为法,即涅槃。无为法与涅槃具有同等意义。因此,涅槃有另一种称谓:无为法。在杂阿含中,无为法这个词侧重于强调不作为,即“我”之造作的灭除。

    从无为法的定义可知有为法的含义,在杂阿含中,有为法指有“我”造作或造作产生“我见”的法,即有贪嗔痴的法称为有为法,无贪嗔痴的法称为无为法。

    佛法中,无为是指贪嗔痴的断除。在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无为是指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两者的目的不同,佛法无为是指断贪嗔痴、离苦得乐的状态,道家提倡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治”,即治理天下的宏图。

    1.4 涅槃之法

    1.4.1 证解缘起法

    我今于此世作佛,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说法:寂灭、涅槃、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觉,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三四九)

    寂是寂静,灭是灭除导致苦的贪嗔痴;寂灭,是“涅槃”的义译,寂灭是简单的翻译,详细的翻译是圆满清静寂灭净乐,寂灭与涅槃具有相同的含义。在杂阿含中,寂灭侧重于表述贪嗔痴灭除的过程,涅槃侧重于表述贪嗔痴灭尽的状态。

    佛陀说他来到世间宣说的法是导向寂灭涅槃、正向菩提、善逝正觉的,即缘起法。由此可知,于缘起法无间等,则能证得涅槃。

    涅槃定义为贪嗔痴永尽,佛陀说他的涅槃之法是缘起法,表明缘起法是关于解决贪嗔痴的法。

    1.4.2 渐次寂灭

    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四七四)

    寂灭,即涅槃。寂灭是一个有次第的过程。寂灭的对象是行与想,行包括四种:言语、觉观、喜心、出入息;想亦包括五种:色想、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想及想。

    1.5 七种涅槃

    若比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谓现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终时;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不尔者,得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槃。

    (七四○)

    五下分结尽为阿那含果,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此五果为阿那含五般涅槃。

    有余涅槃有两种:一、现法智有余涅槃,修习者在活着时证得有余涅槃;二、命终时有余涅槃,修习者在命终之时证得有余涅槃。

    在此经中的现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终时有余涅槃这两种果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根据(七三四)经修习七觉支能“现法得漏尽无余涅槃,或得阿那含果”的说法,七果应该是:现法得漏尽无余涅槃、命终时得漏尽无余涅槃,及阿那含五般涅槃果。阿那含果是五下分结尽,仍未达到阿罗汉一切烦恼永尽,因此是有余的,所以阿那含五般涅槃果是有余般涅槃。

    1.6 无学

    1.6.1 圣漏尽

    我当说圣漏尽。云何为圣漏尽?谓无学正见成就,乃至无学正定成就,是名圣漏尽。

    (七六二)

    成就无学八正道者即得圣漏尽。

    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法。云何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爱、恚,是名无漏法。

    (五六)

    漏,容器有缝隙,则为漏。对色,受想行识的取,称为漏,因有取则生爱、嗔,由此苦则产生了。

    只有阿罗汉才证得无漏。

    1.6.2 五种成就

    何等为成就五支?谓无学戒身成就,无学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名成就五支。

    (一一四五)

    这是从五个方面描述圣者的成就。这五种成就是:无学戒身成就、无学定身成就、无学慧身成就、无学解脱身成就、无学解脱知见身成就。

    1.6.3 无学三明

    有无学三明。何等为三?谓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

    云何无学宿命智证通?谓圣弟子知种种宿命事,从一生至百千万亿生,乃至劫数成坏,我及众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性、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受分齐,我及众生于此处死、余处生,于余处死、此处生,有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受,种种宿命事,皆悉了知,是名宿命智证明。

    云何生死智证明?谓圣弟子天眼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上色、下色、向于恶趣,随业受生如实知:如此众生身恶行成就、口恶行成就、意恶行成就,毁谤圣人,邪见受邪法因缘故,身坏命终,生恶趣泥犁中;此众生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不谤毁圣人,正见成就,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人中,是名生死智证明。

    云何漏尽智证明?谓圣弟子此苦如实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如实知。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漏尽智证明。

    (八八五)

    证得无学,能得三种明:

    一、无学宿命智证通。

    二、无学生死智证通。

    三、无学漏尽智证通。

    注 神通问题

      什么样的境界属于神通的范畴?有很多有趣的说法,但是,对于神通,修习者最好的做法是应当保持审慎的态度,并且坚持不以神通为修行目标的信念。我们的观点是,修行中的一切体验都是生理现象,否认存在神通。如果某人通过修行能够达到普通人不能做到的事,那么,也只是人自身能力的呈现,修习佛法可以使人发现他从未注意到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本来就有的,并不是后天修行得来的,修行只是培养了这些能力,而不是无中生有,凭空而来,每一种能力的出现必定有相应的生理基础,正如人没有翅膀,那么无论人如何修行,都不可能不借助外物飞翔于天空。如果某种能力得到了发展,呈现出来,那么不应大惊小怪或自认为修法有成,谨记,佛法不是以神通为判断标准的。对于那些宣扬神通的说法保持警惕的态度是必要的,能否对佛法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神通的看法是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出现某种特别的能力,那么对这种能力进行现实的验证是必要的,现实验证必须是客观的,可重复的。

    1.7 四种清净

    苦种!如来、应、等正觉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云何为戒净断?谓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戒增长,威仪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恐怖,受持学戒。戒身不满者能令满足,已满者随顺执持,欲精进方便超出,精勤勇猛堪能,诸身心法常能摄受,是名戒净断。

    云何名为心净断?谓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定身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执受,欲精进乃至常执受,是名心净断。

    云何名为见净断?谓圣弟子如是从他闻,内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见令起,已起正见令增广,是名未满慧身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方便,乃至常摄受,是名见净断。

    云何为解脱清净断?谓圣弟子贪心无欲解脱,恚、痴心无欲解脱。如是解脱,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乃至常摄受,是名解脱净断。

    (五六五)

    清净,是清洁纯净的意思。四种清净是从四个方面表述圣者断除烦恼后的状态。

    一、戒清净,谓住于戒,律仪增长,威仪具足;

    二、心清净,谓四禅;

    三、见清净,谓内正思维;

    四、解脱清净,谓解脱于贪嗔痴,达到无欲。

    2 四果

    2.1 沙门果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七九六)

    沙门,出家修习佛法者。沙门果,修习佛法的成果。

    佛陀明确宣示说出家修习佛法的成果是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四果是依次证得,所以有时又称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2.2 须陀洹

    2.2.1 须陀洹、七有

    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暗冥,光明显照。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

    (三九六)

    三结,谓身见、戒取、疑。

    身见:谓认为有“我”,即持有常见或断见。

    戒取:谓把灭苦无关的戒律、仪轨等当成灭苦必须的要素。

    疑:谓对佛、对法、对僧的怀疑,怀疑依靠三宝不能获得正法,怀疑依此修习不能灭苦。

    断三结的根本在于得法眼,见缘起法。

    证得须陀洹者,命终之后,将会七次人天往来,尽诸苦边。因此,须陀洹也被称为七有。

    2.2.2 身见

    (质多罗长者)复问:“尊者,云何得无此身见?”

    (梨犀达多)答言:“长者,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

    (五七○)

    断除身见是见色,受想行识中非我、非我所,即空。

    2.3 斯陀含、一还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是名斯陀含果。

    (一一二九)

    斯陀含果,断三结,贪、恚、痴薄。

    杂阿含经认为证得斯陀含果者仅需人天往来一次就不再轮回了,因此斯陀含果又称为一还。

    2.4 阿那含、不还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断,是名阿那含果。

    (一一二九)

    阿那含果,五下分结尽。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

    得阿那含果者命终之后生于天上,不再生于此世,因此又称不还。

    2.5 阿罗汉

    若彼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

    (一一二九)

    阿罗汉果,贪嗔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一)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是定型句,得阿罗汉果的另一种说法。

    我生,谓“我”之生;我生已尽,谓不再生起“我”。

    梵行,谓清净无学、断除贪嗔痴的状态;梵行已立,谓达到了清净无学的状态。

    所作,谓苦的造作;所作已作,谓不再有苦造作。

    不受后有,谓今后不再受有,这儿的有指缘起法第十支、有:欲有、无色有、色有。

    自知,谓证知佛果是自知自证的,正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证得佛果不必他人受记。

    世尊,于世尊法中得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当于尔时,解脱六处。云何为六?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心不忘念解脱。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离欲解脱,此非所应;贪、恚、痴尽,是名真实离欲解脱。若复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离恚解脱,此亦不应;贪、恚、痴尽,是名真实解脱。若复有人依于修习利养远离,而言远离解脱,是亦不应;贪、恚、痴尽,是真实远离解脱。贪、恚、痴尽,亦名离爱,亦名离取,亦名离忘念解脱。

    (二五四)

    得阿罗汉者解脱六处。六处解脱谓: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心不忘念解脱。六处解脱的障碍是贪、恚、痴,贪、恚、痴尽,得六处解脱。

    彼难屠比丘、难陀比丘尼,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八五二)

    比丘,男性出家者;比丘尼,女性出家者。在杂阿含经,女性能证得与男性同样的最高佛果,比如本经中,佛陀受记难陀比丘尼得阿罗汉。

    2.6 四双八辈

    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

    (九三一)

    四双八辈指证得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的佛法修习者。

    2.7 在家众的证果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须陀洹?”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须陀洹。”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诃男:“谓优婆塞三结已断已知,贪、恚、痴薄。摩诃男,是名优婆塞斯陀含。”

    摩诃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阿那含。”

    (九二八)

    在杂阿含中,明确指明了在家众可以证得三果。

    注 分析佛陀区别四果的标准可知:

    一、须陀洹果是得法眼,知法,见法,断三结,后三果的区别是以贪、嗔、痴的多少而划定,阿那含果断贪嗔痴,断贪嗔痴则证得涅槃,证得涅槃最低是证得了阿那含果。

    二、四果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命终之后的结局不同。命终之后,四种果之间的人天往来次数随着贪嗔痴而减少,到四果完全永尽时,则不再参与轮回。

    三、对于命终之后能够升天,不仅仅是佛法能够达到,其它种种善法也能够达到,佛法的目标是为了断除轮回之苦,而不是仅仅为了命终升天。

    杂阿含经对四果的界定其中有一条是人天往来的次数。命终之后,是否存在人天往来这样的事实,难以证实,这是困扰学佛者的一个问题,也是佛教界外人士质疑佛法的主要问题之一。人天往来的问题关键实质是轮回的问题,目前有观点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证明是否有轮回,一种方法是催眠,用催眠的方法回溯前世,但是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有很多疑点,因此没有哪个心理学派承认这是科学的结论。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修习佛法,自身实证轮回的存在,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那一层次的。

    有些人认为承认轮回的存在是学习佛法的前提,但是不学习佛法怎么知道轮回的存在呢?因此,承不承认有轮回不是学习佛法的前提之一。

    在此,可以先复习杂阿含1238经,经中说:世尊正法,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自觉证知。所谓现法,即当下,佛法是能当下证知的,不必等到未来,是能够自我证知的。因此对于学佛者,对轮回这个问题可以先存而不论,先去关注佛法的其它问题,不应过多的纠缠于这样的问题上,未来是现在决定的,如果修习者能够证知当前的缘起法,又何必担忧未来的去向呢?

    四、人们在判断修习的成就时有三种常见的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学习佛法必须能够获得身体的健康,很多人学习佛法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希望得到健康,但这不是佛法的目标,佛法是为了断除心与身的贪着状态,虽然有很多人因为学习佛法获得了身体上的健康,但并不能保证学佛者一定能得到健康,我们也能注意到在历史上包括佛陀在内的圣者,他们仍然经常忍受身体的病痛,有也很多人也是因为疾病死亡,身体的状况从来没有成为评判学佛成就的标准;二是认为学习佛法能够获得世间的财富、社会地位等,有些人甚至认为学佛学得好不好,就看能不能吸引财富,能不能获得社会地位,这样的观点是要不得的,因为,作为佛教创始人的佛陀,他生前未能积累任何财富,并自称他已经离于钱财,如果要求得钱财,应向世人中去寻求;第三种错误倾向是认为学习佛法应当获得神秘的体验,应当能够得到非人的庇佑,某些大僧也有意无意的强化了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佛法不解决个体与非人之间的关系,只解决个体自身的贪嗔痴,只能使个体永脱轮回之苦,在杂阿含经中,那些天人之类的出现只是为了赞叹佛法的殊胜,在评价修习成果时,从未将这些作为评定标准。

    3 四果的细分

    3.1 七果

    如是摩诃男,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八解脱自作证具足住,而不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身证。

    复次摩诃男,若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于正法律如实知见,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见到。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见到,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信解脱。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九三六)

    以八解脱强弱程度则证得如下七果:阿罗汉俱解脱、慧解脱、身证、见到、信解脱、随法行、随信行。

    注 在杂阿含中八解脱的内容没有明确定义,但依杂阿含佛法,考虑八解脱为:四禅及识入处、空入处、无所有、无相等八种,四禅是心解脱,后四种是慧解脱。

    在《中杂含》中八解脱为: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复次。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复次。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

    3.2 十果

    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软若劣,得家家;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

    (六五三)

    以五根之强弱,解脱果又分为如下:

    阿罗汉俱分解脱:心解脱及慧解脱。

    身证:不但证知缘起法,而且证解缘起法。

    见到:到是道的通借字,见道,指见知缘起法。

    信解脱:已见知涅槃,对命终的去向有确信。

    一种:即一种子道,介于二果与三果之间。

    斯陀含:二果,人天往返一次。

    家家:介于初果与二果之间,其人天往返的次数介于七到一次。

    七有:即初果,初果人天往返七次,因此又称为七有。

    法行:理解了佛法并依佛法修习。

    信行:因听闻正法,内正思维后,对佛法有信心。

    这十种果亦是在四果基础上的细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8-佛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wv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