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自古有这样一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三岁到七岁被称为幼儿期(进入幼儿园时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七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把握婴幼儿时期,培女成凤,养子成龙便备受关注。然而,现在家长们都注重孩子的身高体重发育情况,并过分关注孩子成绩表、关注孩子的各种学习技能,却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本身最基本的一些需求,只是一味的以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最后也许“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愿望会落空。我们都普普通通,但是我们如果顺着孩子自然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就有希望培女成凤,养子成龙。
有别于市面上的关于儿童智力开发、营养均衡调理、疾病预防等育儿书籍,《儿童行为心理学》主要是从心理层面分析婴幼儿时期(学龄前儿童 )的一些行为特征,并指出作为家长要如何去正确看待这些行为特征,以及怎样挖掘孩子隐藏在这些行为特征下的内在潜力,而且在必要的地方纠正其一些可能会影响未来良好人格品格形成的行为。本书中作者通过引入丰富案例来表述婴幼儿的行为特征,并对这些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很接受。那么作为家长要如何做才能去真正了解并理解我们孩子,并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塑造良好的品格同时去激发他们的潜能呢?
一、首先要了解孩子。
说到了解,也许不少家长都会嗤之以鼻,认为孩子从肚子出来那一刻,吃喝拉撒都尽心尽力,孩子的作息和生活规律、脾气等都了如指掌,难道还不够了解么?如果这些就可以作为了解的话,为什还会有那么多家长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听话”、“太调皮”、“喜欢哭闹”、“不讲理”、“不合群”……呢?孩子们真的是如此么?这些只不过是家长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对孩子的主观臆断定论罢了,并没有了解孩子在特定阶段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及在这些特定阶段的内心真实需求。如小孩在一岁多的时候对外界任何东西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事事都想尝试,家长越阻止越不让做的事情他们会越想做,并且越要去做,家长这时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能按 照他们的意愿来,因而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但没能让孩子“听话”,还可 能会磨灭孩子一些创造性、探知性等。
二、要正确的理解孩子。
要想正确的理解孩子,就需要知道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并且这些内在心理特点是如何通过在外的行为特征表现出来的。因而父母要做到:
1、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反复扔东西、好动、喜欢走高低不平的地方等。
当孩子不停地扔东西时,父母还得捡回来,为此感觉厌烦不已。实际上,扔东西的行为标志着孩子能够初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手了,这是脑、骨骼、肌肉、手、眼协调活动的结果,而且孩子在反复扔东西的时候,也是在学习的过程,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从而提升了观察力,他会逐渐发觉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从而发展了逻辑思维,从出扔东西到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因此,扔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成长阶段,对孩子的身体、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
喜欢走高低不平的地方,说明孩子行走的敏感期到来了,父母要珍惜行走敏感期这个机会,培养孩子腿和脚的行走能力。
孩子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好动只是表面现象,而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才是重点,如,孩子好动是因为有强烈的探索心理、取悦心理或者精力过剩,只有先弄清楚孩子好动背后的心理需求,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了解孩子的怪异举止,正确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如孩子喜欢黏人、随口咬人、伸手打人、孩子恋物、喜欢接电话等。
孩子爱黏人,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安全感需求来了。1~2岁,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当孩子有了这种安全依恋感时,不但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和恐惧,还能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且发展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对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人格形成、未来发展都影响重大。
孩子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一般来说孩子咬人主要包括几种情况:第一,长牙时牙龈又痒又痛,孩子会咬人;第二,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为了发泄情绪会咬人;第三,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性反应。所以孩子咬人并没有什么恶意,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学坏了,因为这是他无意中用口、牙齿去认识事物,与故意用牙齿去攻击别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伸手打人,可能只是孩子想引起注意。其实孩子打人,并非真的爱打人,而是因为正处于“打人敏感期”,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他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他的情绪太激动,也可能是他想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还可能是他想参与别的小朋友的沟通、交流等。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认为孩子有暴力倾向,不能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恋物,是从“完全依恋”走向“完全独立”的一个过程。当孩子痴迷于一件物品到时刻不可或缺的时候,父母常常担心孩子是不是有偏执等心理方面问题,其实,在孩子眼里,那些不可或缺的玩具汽车、玩具娃娃、被子等不仅仅是物品这么简单,它们被孩子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们背后往往潜藏着孩子更多的心理需求。依恋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孩子学会怎么样在难以对付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安慰,心理学家认为,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对某种物品形成健康的依恋。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当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非常喜欢接电话,往往电话铃声响起他们都会要自己去接电话,然后挂断等。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电话发出的声音简直太奇妙了,它们接打电话的经历也是一次语言探索的经历。因此,无论孩子对家里响起的电话或者手机作何种行为,父母都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是在故意恶作剧,不要去责备孩子。
三、正确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挖掘孩子的潜能,并培养优良的品格。
我们正确的理解了孩子这些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就明白了哪些行为特征是有益于孩子发展,哪些是不利的。对于那些不利的可能会影响孩子行为特征,我们家长要有意识的用正确方法去纠正孩子的这些不良的行为,这样方能真正的挖掘孩子的潜能,并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父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关爱孩子的心,轻松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如前面所说的,面对孩子反复扔东西,我们已经知道孩子乱扔东西是他在体验手的功能,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因此父母应该正确的指导孩子乱扔东西的行为,如:不要批评惩罚,要多加表扬;要把握好“关爱”“孩子的度,平时要多关心孩子的心情,让孩子感受到关怀和爱,但切不可过分溺爱,否则孩子会用扔东西来发泄情绪,不利于好性格的养成;有些危险的东西坚决不能给孩子玩,以免伤到孩子或他人;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不易损坏能随便扔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玩扔玩具的游戏,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还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当孩子出现随口咬人的行为时,父母首先要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其次是给孩子提供较硬的食物;第三是不要训斥孩子。但要注意的是,面对孩子咬人这一行为,父母千万不能不问,如果孩子养成了咬人的习惯,那将后果非常严重,要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耐心慢慢指导,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很强的记忆力,父母要坚持不懈地提醒他不能咬人,慢慢地,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能够得到改正。
当孩子处于“打人敏感期”时所出现的打人现象,父母应该做到:首先对孩子的“打人”行为不要作出过激反应,孩子一旦作出“打人”行为,父母就反应过激,对他严加管教,这时孩子就会非常聪明的意识到,无论父母在干什么,只要他打人,父母就会关注他,这样,孩子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打人的行为不要太敏感,否则,就会让孩子的打人行为转化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其次要揭掉扣在孩子头上的“打人”帽子;第三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坏榜样;另外尽量不要让孩子观看那些暴力镜头。
2、处理好“糟糕”行为。当孩子出现喜欢抢别人东西、胡乱涂鸦、破坏大王、和小朋友打架、不合群、嫉妒、爱插话等的“糟糕”行为时,父母应正确引导。
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一般来说,1~3岁时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期,表现为自我中心,这个时期的孩子只是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与独立存在,还没有意识到别人的力量与存在,他们往往是从“我”出发,不知道还有“你”“他”的概念,当孩子抢别人玩具是,父母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训斥他,而是应该给他他正确的引导。首先要帮孩子建立所有权的观念;其次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第三要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另外,孩子东西被人抢时,父母不要“扮大方”,当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时,父母不要抢行吧玩具从自己孩子手中抢过来去满足别的孩子,因为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思维定势,致使其变得越来越懦弱,渐渐地就会形成优柔寡断、不敢反抗、不会拒绝的性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做孩子的保护者,甚至被抢走的玩具也要帮孩子要回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呵护,同时父母也要和别的孩子讲清楚,要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经过别人的同意,要有礼貌地请求,而不是硬抢,这样不但保护了自己的孩子,同时还能让两个孩子明白,抢玩具的做法是不对的。
相信有很多父母都会经历家里各个地方都有孩子乱涂乱画的杰作,并为之苦恼。其实当孩子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就会通过画画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申报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所以说,涂鸦是孩子发泄自己内心情绪的过程,是最难得的童心流露,是最原始的创造活动。虽然在大人眼中是“捣乱”,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再原始不过的“涂涂画画”,才会有将来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总之,艺术是内在自我和外在经验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可视的思想和情感,绘画就是嘴直观的艺术表达形式,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窥探到孩子内心的风景,体会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并用更好的方式来爱孩子。作为一个有眼光的父母,你的态度应该是等待和希望,应该是鼓励和引导,应该是爱护和欣赏。
同样还让父母苦恼的是,家里有个“破坏大王”:书被孩子撕成多半;家里日用品(闹钟、遥控器、手表、鼠标等)、玩具被拆成各种零件。你火冒三丈的同时,他却感到很知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喜欢“搞破坏”是有原因的:1)、生理发育不完善;2)、特点阶段的年龄特点;3)、好奇心的驱动;4)、引起你的关注。破坏的过程也是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经常“搞破坏”有助于促进其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父母应该:1)、为孩子创造“破坏”的环境;2)、给孩子买一些能拆装的玩具;3)、参与到孩子的“破坏”行动中来;4)、严令禁止孩子探究危险物品;5)、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孩子对各种陌生事物都充满新鲜感,父母应该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让他自由、安全地进行探索,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其他的“糟糕”行为方面,作为父母同样要有耐心,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行为,要能正确的引导孩子,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认真倾听孩子说话。面对孩子喜欢说“不”,“说谎”,不停地问“为什么”,父母要认清倾听孩子的说话,认识到孩子小嘴里面藏有大乾坤,帮助孩子度过每一个成长的关键期。
喜欢说“不”——第一反抗期来了。孩子两三岁时,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多,自我意识越来月强烈,才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选择性,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喜欢说“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其实时他认识到自我,独立性开始萌芽,生理、心理发展正常的重要表现,心理学家把孩子在2~5岁之间集中出现的逆反行为称为“第一反抗期”。爱唱反调不一定是坏毛病,如果要求孩子事事都听大人的,反而会阻碍孩子判断力的发展。作为父母,要帮孩子顺利度过第一反抗期:1)、理解、尊重孩子;2)、尝试主动改变孩子“作对”的环境;3)、用非语言行为向孩子表示赞许或反对;4)、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5)、父母要说话算数,当给孩子抉择的时候,父母提出来的条件一定是要自己能做到的,不能开空头支票,那样孩子才会清楚地知道父母说话算数,渐渐地,亲子之间就会建立互相的信任与默契;6)、不能娇惯、放纵孩子,孩子喜欢跟父母说“不”,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就会让孩子养成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作为父母,对孩子那些总说用说反话来满足自己不合理要求的应当予以拒绝。
别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当孩子出现说谎的现象时,父母不能一味地惩罚孩子,而是要先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正确引导。一般来说,学龄前后的小朋友尚未拥有明确的道德观,在他们的知识能力范围中,并不清楚“真的”与“假的”、“对的”与“错的”之间差别在哪里,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能让自己舒服、高兴的事就是“对的”,而能避免父母生气与责备的事就是“好的”。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说谎的秘密心理:1)、为了达成某种愿望;2)、赢得大人的注意;3)、自我保护或逃避责任;4)、博取别人的羡慕;5)、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父母与孩子多沟通,弄清楚孩子撒谎背后的真实原因,然后因势利导,鼓励孩子说真话,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纠正,尽可能地让他少说谎,让他真实而有责任感地面对世界,这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而父母要做到:1)、父母要做好榜样;2)、不为谎言提供机会,父母不要像侦探似的审问孩子,不要把孩子的性格和才能捧得太高;3)、理解孩子,直接阐述事实,让孩子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对孩子的无心错误要表示理解,用安慰代替说教;4)、强化诚实的行为,当孩子犯了错误能主动承认时,首先要表扬孩子,然后告诉孩子下次怎样做能避免错误,以做得更好,可以多奖励孩子的诚实行为,使诚实的行为得到强化。
不停地问“为什么”。当孩子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的时候,表明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创造力、学习能力都在悄悄萌芽,表明他们探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也都在逐步提高,因此,父母们要明白,提问是孩子抓在手里的一把钥匙,他想用此来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孩子能够打开多少扇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不逃避,耐心启发、引导、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把钥匙很好用,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这把钥匙,反之,则可能会丢掉它。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面对爱问个不停的孩子,父母应该:1)、积极鼓励孩子提问题;2)、启发引导孩子,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引导孩子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3)、父母不要不懂装懂、含糊其词,在孩子眼中,父母时无所不知的,当孩子问出父母也不懂的问题时,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也不懂,咱们一起去找答案吧。”要知道,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查找答案的过程,其实是在向孩子传达一种求实好学的精神,也是在教孩子一种学习方法,当这些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脑中的时候,他就会受益一生。
四、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
我们对待孩子的各种大人眼中的“不如意”要有耐心,对孩子做的要表里如一,身教甚于言传,因而我们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我们也决不要做,我们鼓励孩子要有信心、要勇敢、要孝顺、要乐于分享,那么作为家长首先也要有信心、要勇敢、要孝顺、要乐于分享,总之家长们做孩子的良好参照物,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朝着我们心中理想的方向发展。
孩子和父母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如果说父母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充满了梦幻色彩的天堂。在孩子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有灵性,他们会冲布娃娃牙牙学语,也会和小动物说悄悄话......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爱憎分明,喜欢你就会冲你笑,不喜欢你就会对你置之不理,他们对人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事物的理解不是“是”就是“非”......许多事情在成人的眼中是错误的、可笑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正确的、正常的。由此可见,要想成为称职的好父母,绝对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地来教育孩子,你要知道,孩子和你不属于同一个思维世界。只有搞懂了孩子的心理,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所以,要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童年,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搞懂孩子的心理,还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并对这些心理特征作出正确的引导。
养育孩子无事小,我们要怀着极大的热情和耐心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阶段,共同去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迎来往后更大的发展,共同谱写美好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