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箴言:
人才的高下,要根据他的志趣来决定。凡是平庸的人,大都是安于一些世俗规矩的束缚,不能超越其上,才使得其本身发展受到局限,变得越来越卑污,不能有所建树。而大凡建造辉煌业绩的卓越人才,往往都是从小就以古代先贤为自己的学习楷模,这就是所谓立大志者成大事。根据每个人的志向大小,就能得知这个人的优劣智愚,是否为人才也就区别开来。
一、人无志不立
曾国藩出身于一个小小的山村,却能一步一个脚印直到走上大清朝的庙堂之上,直至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大清圣哲”,无人能出其右。
曾国藩之所以能有这番成就,在于他有一套严格的做人准则,他总是以古代先贤为楷模,在不断地学习中,方才能从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并开一代风气之先,成就其丰功伟业。
对于“立志”,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一份事业的重中之重。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脾气本性原本是很难改变的,如想要有所变化,就必须先要坚定地立下志向,才能有所为。
立志的确是人之大事,如果不懂得立志,不会立志,就算是拥有满腹经纶也是枉然。
案例:
西汉时期的名相陈平小时候,父母双亡,因此便随着哥哥相依为命,生活过得非常艰难。但是陈平时时记得父亲的遗命,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光宗耀祖。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哥哥忙活家计,陈平闭门读书。
但是哥哥成亲以后,这种情况引起了嫂子的不满,面对嫂子的一再挖苦和羞辱,陈平都是闷不吭声。嫂子见状,于是变本加厉,陈平忍无可忍,只好选择离家出走。哥哥得知消息后,将陈平找回家,然后又要休掉妻子,陈平见状,立即阻止,并且帮助嫂嫂取得哥哥的原谅。这件事情在当地被人们广为传颂,一个以教授学生为生的老夫子得知此事后,便免费收其为弟子。
陈平自此潜心学习,又加之明师辅导,因此长进很快,最终学成之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如果说陈平没有成就一番大事的志向,在困苦的生活以及嫂嫂的压迫之下就选择放弃,从而和哥哥一样转向农事生产也就不会有以后的成就了。
可见,一个人是否成功,事业大小,都是以其志向分不开的。

二、志分长短
古语云: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意思就是有大志向的人往往实现的是较大的成功,有较大志向的人实现的是小成功,而有小志向的人最终将无所得。
所以我们应当在心中有个大志向,一步步朝着自己的志向努力,最终才能接近并实现自己的志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得乎其无”的意思也是如此。

三、自己需先了解自己
立志要立大志,而立志之前首先应该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以及自己的能力有多大,潜力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否则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还有可能陷入不必要的危机中。
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都要穷尽一生去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复杂多变,别人对你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以及太过于为形象和面子操心,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就是接受自己,不管被人怎么看,只有通过建立和你内心力量的强大纽带来逐步了解自己,做好自己,才能对外界事物作出正确的反应和决定。

四、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是很高,属于那种再普通不过的学生,但他一直以“勤”“恒”二字激励自己不断学习,最终才能成为了学识渊博的人。他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有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除了对待自身这样严格要求外,在教育子侄上强调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他曾多次告诫其长子纪泽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三者之中,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他教导纪泽说:“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其中常就是恒的意思。他还教导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
或许你不知道“持之以恒”这个成语也是出自曾国藩的《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顿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其实“持之以恒”这个成语不仅出现在此处,在曾国藩的很多文章和家书中都随处可见。
持之以恒,做事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一曝十寒。事实上,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俗语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功到自然成”。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具有持之以恒的品质。然而持之以恒并不简单。
譬如说某人考研,刚开始考研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会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到最后,再难考的学校自己坚持下去也一定会考上。开始一两个月确实也能坚持下来,并且本着前松后紧的原则,每天的学习任务并不多。渐渐的他就放松了,英语单词太多了,今天心情不好,学不进去,就少记点,晚上或者明天再好好背诵好了;专业课的书看着太没意思了,不看了,什么时候提起兴致来再好好看,先看会儿小说吧,这可不难,看起来轻松极了。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学习任务被积累起来。当时间飞快地流逝,离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的时候,心情也就越来越紧张,与此同时,学习计划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每天的任务加大了,然而懒惰的心情却来的越来越重了,本着学习时有兴趣才会效率高,一次又一次他选择了放松自己。当然这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该看的书没有看完,该背诵的单词没有背诵。最终考场上,他发现很多东西都见过,可是由于没有用心看,记得不牢,就答不出来了。回想考研的经过,他发现自己开始准备考研时候的决心和信心早就消失殆尽了。可见持之以恒是多么的重要。
你要持之以恒,首先就要战胜自己的惰性,惰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你大可不必为了它而自卑,只要有坚强的毅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坚持到最后一分钟,那么成功就在眼前。当然,如果觉得烦燥,觉得疲惫的时候,就放松自己,停顿下来,举步不前,那么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总之,无论做人做事,要想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目标,持之以恒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实际的行动,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决心,成功就会在离你半步之遥的时候消失无踪。正如曾国藩所说:“人初做事,如鸡孵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五、立志是自己的事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家。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主要依靠的还是自己。别人给的帮助再多,如果自己不认真努力地工作或者学习,那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俗语有“癞狗扶不上墙”,意思是没有出息的人,没有办法扶助他长进。话虽难听,但是却是真正正确的道理。
曾国藩能够在学术上和事业上都取得很大的成就,靠的就是自身的志向宏伟和坚持不懈的奋斗。他很早就明白立志是自己的事情这个道理,从小以先贤为楷模,向自己的梦想挺进。他还教育弟弟也要立志靠自己。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能力最重要。而能力是别人给不了的,别人可以帮助你,能力却是自己从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的经验中得来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抓住别人给的机会,获得成功。
立志需要靠自己,不必羡慕别人的能力或者别人有什么靠山,而自己却一无所有,要知道,有了志向之后,要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与别人相比较。
对于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奥运健儿们,我们只看到他们在台上的精彩的动作和近乎完美的表现,而不知道他们在台下的训练却是那么的枯燥与乏味是不全面的。记得有个成功地获得了很多奖牌的运动员曾对记者说:“当我们训练时,感觉自己就像走在一片荒漠中,永远走不到边,一个动作需要重复千万次,才能达到完美,其间的痛苦和枯燥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虽然有教练的教导和陪伴,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中途就退缩了,所以他们也就不会有什么成就。”
可见,要想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接下帅郭会把他们的成功智慧敬献给各位伙伴,希望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网友评论
既然您曾经给我点赞,我必须过来给您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