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事会·迎新小队作品集
“上帝死了” ——如是说尼采之二

“上帝死了” ——如是说尼采之二

作者: 鼎尚CULTURE | 来源:发表于2022-07-01 15:48 被阅读0次

           尼采在《瞧,这个人》(1888年)一书中,以其主要著作的创作为线索,描述了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870年——1871年《悲剧的诞生》,从论述希腊悲剧的诞生入手,围绕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冲突而展开,描述了在苏格拉底之后的阿波罗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提出了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复兴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可能方式,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其非理性主义等思想初见端倪。但是,到了1886年,尼采对这本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称其为“一本难以忍受的书”,正如戴望舒后来“抛弃”了自己的《雨巷》一样。但这也许和他与瓦格纳的“分裂”有一定关系。

    狄奥尼索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1年——1885年)是一部散文诗体哲学著作,带有小说风格。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的旅程和哲学演讲及听众的反应,表达了对基督教道德的反叛和“超人”理想,这是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但书中论点的模糊性与矛盾本质让人很难清晰地理解和准确把握————或许这正是尼采的意图所在?在1887年的《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从道德的起源与发展的探讨及论证出发,无情地推翻了既有历史文明的价值标准,彻底颠倒了划分“野蛮与文明”的价值法则,具体反映着超人哲学思想,把19世纪欧洲“强权即公理”价值评判视为新的价值观,以“宣言”的形式重新书写了人类的道德谱系。1888年的《偶像的黄昏》继续着“人类价值”的重新评价,总结了对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的批评。但他的重点并不只是针对充斥着世界的众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人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了偶像。

           尼采死后才出版的《权力意志》(1906年)肯定自然生命和超越于善恶之上的生命道德,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而那些具有天生的强有力的权力意志者就是超人!但这部由妹妹伊丽莎白·尼采整理出版的著作让尼采饱受诟病。据美国人彼得斯《尼采兄妹——一场德国悲剧》研究指出,伊丽莎白在尼采发疯和病死之后篡改和歪曲了尼采及其思想,使尼采成为了法西斯的“思想圣人”。但是,尼采的被利用却与他思想和理论上的缺陷不无关系,比如他“生命的原则就是使用暴力”对基本社会伦理的否定。

    尼采博物馆

            尼采批判现代理性。尼采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都是以上帝为核心的,把人及一切都寄托于上帝和基督教理论,使人的心灵与本能一直受到约束和压抑,如果人要获得自由,就必须“杀死”上帝!因此,他以极端的反理性主义态度,对任何理性哲学都予以彻底批判。他指出,过去的哲学家们一是缺乏历史感,把生动的历史都变成了概念的木乃伊,扼杀了事物生灭变化的过程和生命,而这个世界是充满偶然性和动荡不定因而无法捉摸的;二是拒绝感官的证据,从而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塞进了加工过的谎言;三是混淆了始末,否认生长于进化的“过程”,缺乏对“人生”的关注;四是把“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犯错误”。尼采在他的道德清算中,根本不相信有先于人存在的道德来源,否定了传统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的正当性。尼采对理性的批判是为了“解放”人的生命力,追求生命的真正意义。但是,这种非理性的全盘否定,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是相违背的,存在着陷入迷茫失措境遇的巨大风险。

            尼采提倡超人哲学。早在1882年,尼采就断然宣称“上帝死了!”(《快乐的科学》)试图以自然主义与美学取代宗教传统的概念。出于对现代人和现代生活的失望,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了建构理想人生的超人哲学。虽然超人还不是现实存在而是一种理想形象,但是超人具有大地的意义,是对天国的否定和上帝的替代,不过,这只是用一种等级代替了另一种等级或不平等罢了。尼采认为,因为每个人的心性素质都是不同的,“并不平等,他们也不会变平等!”而对应的道德义务也应该有所差别,“对高等人是营养和愉悦的东西,对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药”。他的《反基督》(1888年)更明确地把社会阶级分成了三等,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精英分子,担任统治者的角色;第二等人是意志或性格坚强的人,听命于第一等人,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及执法;第三等人是最多数的平庸大众,满足于他们平凡的生活。那些不被传统道德体系束缚的超人,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强大的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勇于为自己设立远大目标并去积极实现。与之相反的群氓被尼采称之为“末人”,胆小、猥琐、平庸而且自甘堕落,但又自以为是、洋洋得意。从鲁迅小说对阿Q等一系列群氓(末人)形象的塑造与批判,可以看到尼采超人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但尼采“超人”的最大现实意义还不是批判,而是在于激发了人们开始关注人的超越性,以在追求超越中实现人的更加完善。

             尼采崇尚权力意志。黑格尔、叔本华哲学中所说的意志相当于佛教中的思心所,属“五蕴”中的行蕴,与属于识蕴的意识是有区别的,即意识是一种思想认知上的变化,反映着人们对于外界和自身的判断(能力);而意志则是事物背后的动力所在和行为上的执行力,比如愿望、目标、认识等,带有某种先验性。1878年,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用实证主义思想提出了“权力意志”(又叫强力意志),即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它所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的意志,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力量,这种对于意志的渴望,是生命永不停息本性的表现,作为解释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的权力意志,取代了上帝和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在尼采看来,权力意志与狄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是相为一体的,是人类和其他自然之物的本质,其目的在于肯定人生,用强大的生命力来克服一切悲剧性。其本体论的意义在于,意志对外部事物进行支配的力量来源,不仅只在于外部而且还在于自身,如果生命自身变得越来越强大,生命力就不会消退。尽管“意志”这一现象或“概念”直到2022年3月的世界“自由意志神经哲学联盟”的“准备电位”(即大脑会先于意识进入一种特殊状态)实验中,都还没有达成相关解释上的共识。

           尼采同其他西方哲学家一样,喜欢用概念、预设和逻辑来建立(某种)思想体系,往往显得比较艰深或晦湿,所谓权力意志,直白地讲即类似于中国的“道”,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生命力”。他认为,生命的真谛在于从高于自身处吸取力量,不只是活着而且要认真地活着,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同时又认为权力意志意味着剥削,使别人为自己服役,软弱代表着没有存在价值,理应被征服和奴役。这一方面肯定了人生(奋斗)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又为“强权即公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有违社会文明伦理与道德,应该予以批判性地扬弃。

           尼采追求虚无主义。柏拉图主义一直把超感性世界认定为真实存在,而把感性生存世界贬低为非真实的虚幻世界。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1743年——1819年)首先在哲学领域引入了“虚无主义”,他认为所有的理性主义都可以衰减到虚无。到了尼采,则用新价值创造完全摆脱了柏拉图主义,否认一切存在的真实意义,以“上帝死了”作为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象征,成为后来海德格尔、萨特、加谬等存在主义者的哲学新起点——如果说萨特的“否定论”与尼采还比较接近的话,那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则越走越远。尼采把虚无主义分为两种,一是在推倒各类精神偶像或精神力衰竭的情况下,缺乏精神皈依而导致的生命无意义感和荒谬感的消极虚无主义,比如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理论(柏拉图主义的变形)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二是把失去终极价值的危机看作重新创造价值的契机,以价值的重估与重建获得生存下去的理由的积极虚无主义。尼采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虽然也是悲观主义的,但是,当他站在传统价值观的虚墟之上时,不是自甘沉沦而是大胆反抗,以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高扬生命活力,呈现出积极虚无主义的本质,这也正是尼采与叔本华的最大区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鼎尚者删除,文章未经同意请勿复制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鼎尚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帝死了” ——如是说尼采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lc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