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 年即将开启,学习的热情有增无减,今晚我们又准时相约在互加,聆听郑教授的讲座——《做一个专业的阅读者》,身为人师,我知道,在这场育人育子的教育修行中,做一个终身的阅读者是至关重要的。
一、博览群书 充实自己
阅读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这每一项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过去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怕是有一池水也不够,得有源头活水。否则,你将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奇思怪想”答疑解难,也无法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更不可能神采飞扬,记得在讲《不懂就要问》这篇文章,我如果没有历史伟人孙中山详细的背景资料做辅助,孩子们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用意。再说《在牛肚子旅行》这一课,教师必须知道牛反刍的现象,明白牛的四个胃的不同功能这一系列的生物知识,才可以在这一课带给孩子们探知其他学科的欲望。试想,一位教师只懂得教孩子读课文,课文中相关的知识点都不太清楚,怎能激发孩子探究其他学科的欲望呢?因此,我需要改变以往对文学类作品的专一,开拓自己阅读的广度,像郑老师所说,不太喜欢的哲理类,科普学类等都要去给自己制定目标,几个月读一本也可以,每一本书中我或多或少都会汲取精华,做到辅助教学以及学科融合和自身提升都不可小觑。

二、耳濡沫染我弟子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小学生向师性很强,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非常崇拜自己的教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博古论今,在课余时间的阅读兴趣趋向,都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或追求的方向。有时,我课后有意遗漏一本书在教室讲台上,往往会引来一大堆学生围观,甚至有学生忍不住要去翻一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处理统编版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米小圈上学记》时,我便采用此方法,孩子们围在一起,看了几页后,都觉得很有意思,嚷嚷着:“咱们也去书店买,一定要读完,太有意思了。”可见,孩子们很想知道老师到底经常在看些什么书,若教师能以身作则,先培养自己阅读的兴趣,学生必然会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感染。有时,我发现学生买了一本好书,就借来在课堂上有声有色的朗读一番,
记得去年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时,我和孩子们同时在课堂上阅读,并且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时我也忘了自己的身份,读着读着,便会被有趣的情节逗的笑出了声,孩子们好奇心瞬间被激发,下课后学生就会纷纷去向那位同学借阅。有时,我在课余读到什么好的文章,也会不惜用上课时间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也学着我争着讲自己读的好书。
言传不如身教,耳濡沫染地影响,不需要你费多少口舌,效果真的令你喜出望外。作为教师,自身提升固然高兴,但更高兴的是学生在你的引领下变得爱上阅读,打开乡村娃娃看世界的窗户。
三、有效利用零碎时间
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都觉得忙,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玩手机……读书的时间总是被挤占,而我则不然,除了读书,我还会利用零碎时间:上下班的路上,早晨洗漱期间,利用网络的便捷,加入读书会,听听各方面的书籍,(比如心灵,管理,家庭,教育等。)打破以往固有的喜好,突破自己的阅读局限。
四、重温经典
在新课改的理念引领下,我深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古人智慧的结晶,如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则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弟子规》则包涵了礼仪道德和为人处事等方面……
也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尤其对于乡村的孩子,因为你是孩子所有认知的引领者。故 突破自己读书的局限,重温经典,带领着孩子们从《三字经》到《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一遍遍熟读成诵!经典的语言方式虽与现代文章大不相同,虽意思深奥,但我只希望孩子们能记住它,知道它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至于理解,等他们长大了,生活经验丰富了,自然就理解了,就像今天的我一样,重温经典,茅塞顿开,对古人智慧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知识储备可以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进步,方可有能力胜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方可到达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