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雅/文
如何减少课堂的负面效益——“高效课堂”培训所思两天的培训似乎是圆满的拉上了帷幕,课堂的精彩纷呈,专家的侃侃而谈,互动的唇枪舌战……还回荡在耳边。
细思量,聆听中几多的共鸣却是掩埋不了心中深深的困惑:到底如何才能减少语文课堂中的负面效益?
专家魏小娜在点评中委婉的说到:“课的优点很多,但缺点明显”。我不禁深思:如何才能让课可以没有“明显”的缺点呢?似乎这是个无解的方程式。第一节课,综合性学习课题《献给母亲的歌——学会理解母爱》一课中,老师用鸟儿的哺育图片导入后,采用了情景剧的表演,然后用大段的文字旁白来诠释什么叫母爱。我不禁深思:母爱真的可以用这么一段文字就诠释了吗?母爱适合用表演来呈现吗?爱的方式千万种,如果真的可以如此简单呈现与诠释的话,母爱似乎就简单了。居于此,学生的思维早已被定格下来了。
第二节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体裁的文章,其中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析仙湖消逝的原因,教师让学生分组找出来,随后直接在屏幕上呈现:四盲,即吸水,截水,引水,抽水。
通过这一呈现,是否所有学生的思维都会被固定在这四盲里了呢?
第三节《端午的鸭蛋》,这是一篇散文文体的文章,老师的教学环节其中一个是:点拨训练,老师设计了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句型: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这样的模式,把学生的写作思维也画了个圈。
三节课中,限定学生思维的负面效益自然不止这么一处,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总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压抑学生个性,摧毁学生的思维,干扰学生的甄别能力……
那我们需要怎样减少这些课堂的负面效益呢?我想:唯一的途径或许该是“做一个弱势的教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