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教师之家读书
斯坦福名师 “培养独立的成年人” PK 中国虎爸“人生设计在童年

斯坦福名师 “培养独立的成年人” PK 中国虎爸“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 Zoey2016 | 来源:发表于2016-11-15 13:03 被阅读1562次
    《如何培养一个成年人》作者Julie Lythcott-Haims

    1. “任务式的童年”,完成了父母的设计,却丢失了自我


    今年有本关于家庭教育的畅销书叫《如何培养一个成年人》,作者Julie Lythcott-Haims,是前斯坦福大学本科生辅导主任,她在斯坦福工作十几年,发现学生当中,不少人成绩优秀,却对自己人生方向迷茫,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事事需要父母插手。她将这些问题归咎于过度养育(Over Parenting),一种从80年代以来日渐盛行的育儿方式。

    过度养育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在激烈的升学和就业竞争中胜出,恨不得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以升学和就业为目标进行规划设计,读什么书,选什么课, 取得什么样的分数,完成哪些课外活动,事无巨细地参与指导孩子升学和就业的每一步,以确保孩子有一个成功的未来。

    而在父母设计的轨道上度过任务式的童年(Checklisted Childhood)的孩子,以后的人生会怎么样? 书中总结了如下共性:

    第一,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害怕试错,不敢创新。

    第二,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当这个过程被父母强行干预, 没有机会发掘自己的真正的兴趣。

    第三, 在倍受保护的环境里长大,一切活动以能否对升学有用的标准,为父母的焦虑和世俗的功利所绑架,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最终完成了父母的设计,却丢失了自我。

    Julie 认为,当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过度养育”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关联。不仅在斯坦福,耶鲁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Jeff Brenzel 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耶鲁学生,把大学当做职业设计中的跳板, 读书期间不敢尝试新鲜事物,不敢犯错,唯恐越雷池半步。短期来看,按“精英线路”设计出来的孩子,是人生赢家。 但是二十年后, 当他们步入中年,开始思考“我是谁”和人生意义这样的终极问题,难免遭遇中年危机。

    这番话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另一本畅销书《人生设计在童年》,作者高燕定是八十年代从国内到美国大学工作,讲述了从女儿5岁起就帮她树立将来“上哈佛,做律师”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二十年苦心孤旨意如何帮助女儿一步步达到目标的故事。 女儿小时候,当小伙伴们在外面尽情玩耍的时候,自己却被父亲关在家里做题,还经常因此被邻居取笑。但作者的观点是:正是因为女儿把别人玩的时间用来学习,牺牲童年部分的快乐,才赢得了成年后更好的职业选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中国虎爸的《人生设计在童年》

    《如何培养一个成年人》和《人生设计在童年》两本书传递给读者的是完全相反的消息,那么, 该信谁的?

    客观的来讲,Julie Lythcott-Haims的建议对普通人更适用,因为是经过大量的样本观察和思考,结合心理学理论研究而得出的是普遍结论。

    而中国虎爸讲述的精英培养之道,仅仅是基于女儿个体经验,碰巧孩子乖巧懂事,努力上进,个性也适合做律师。书中女儿哈佛毕业后,直接到哥伦比亚法学院,毕业后在华尔街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成功跻身于upper middle class。至于她人到中年时,是否出现“中年危机”,不得而知。 

    如果两本书结合起来看,前者提倡把童年还给孩子,减少对分数和成绩的重视,注重子女独立生活技能的培养,通过让他们做家务来培养责任感,按照孩子的兴趣来决定升学和就业;而后者主张:当孩子小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的时候,尽早用成年人的阅历和经验,给孩子做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培养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引导孩子“牺牲”童年短暂的“快乐”,以获得成年后的辉煌。

    比较阅读完两本书之后,个人感觉:截然相反的观点,但是在把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成年人的认识上是一致的,而且在培养方法上殊途同归,可以相互借鉴。 

    2. 主动做家务和订书面计划,培养孩子责任感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Julie Lythcott-Haims 书中反复强调,教育孩子不要一味的看重分数和成绩,而是要求孩子从小在家自觉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这样将来在工作中才会有责任感。

    学会做家务不仅是孩子以后独立生活,照顾自己的必备技能,而且从小在家能够主动承担家务的孩子,将来在职场上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基础上,还会尽己所能的帮助别人。 

    举例来说,在家一直被父母要求做家务的孩子,不小心把橙汁洒地上,他能连忙打扫干净,如果是别人的橙汁洒了,他会觉得“那不关我的事”,转身扬长而去; 而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孩子,当看到别人把橙汁洒了一地,不管当时他在做什么,他都会停下来帮忙清理。将来在职场中,以上两种人,你更喜欢跟哪种共事,不言而喻。

    对此,我反省了自己,每次吩咐孩子做家务,不管情不情愿,他们都会去做。但是如果我不指派,他们即便是看到我一个人忙得手忙脚乱,依然无动于衷的在一旁打游戏。

    那么,怎么帮助孩子提高做事的主动性,完成从“要我做家务”到“我要做家务”的转变呢?

    Julie 给的建议是要让孩子把做家务和做作业一样当作每天必做的事情,培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当孩子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要主动提供帮助。这样,当孩子看到父母做家务繁忙的时候,也会主动帮忙。  这个建议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两个问题:

    1. 在做家务的这件事上,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可做可不做,孩子有时间的就做,没时间就不做。
    2. 孩子做家务的时候,有时会请求我帮忙,但我总是一口回绝,觉得是孩子需要通过做家务来锻造自己,我帮着一起做了,不就达不到效果了吗?而没有想到培养孩子同理心这一层。 

    至于习惯,该如何培养呢? 在《人生设计在童年》里,有值得借鉴的策略。虽然原文的语境是督促孩子自觉学习的,但对于做家务也适用。 

    订计划,必须是书面的计划。我在女儿上一二年级的时候,让她练数学习题,在习题集上的每个段落,都注上日期,规定每一天的进度,每天做完一定数量的习题后再玩、再看书( 看书对她 来说也是玩 )。

    这样,从一年级就开始实行的限时完成的制度化习惯,对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以后,她学习法语、西班牙语,背英语单词等,都设定一个时间进度。她的数学、法语、西班牙语课本上、词典和数学习题集上都记录下具体日期,知道某年某月某日学了第几课,背了哪几十个单词,做了哪几道练习题。这些表明每天学习进度的资料,起着自我监督的作用,也为调整学习计划提供了根据。

    养成这个习惯以后,女儿办事很有计划性。从初中开始,她的书包里总是随时带着日历记事本,记满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看到一天天完成的任务,有很大的自我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电子游戏、电脑网络对她完全没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首先申明:我对作者的教育理念不认同,但是对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很赞同,而其中最推崇就是订计划这一项。童年养成的习惯,终身受益。作者书中提到女儿高中毕业冲刺的阶段,每天大量功课和课外活动,还能坚持一周20小时的打工,经常连睡觉的时间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依然每天坚持花5分钟做计划,每周花一个小时,回顾上周计划执行情况,理清下周学习工作思路。

    正如作者所说“订计划要从小开始,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敢于接受高水平的挑战”。 我家的情况确实如此,儿子八年级,对订计划很抵触,必须我督促才做,而且还敷衍了事 。 而三年级的女儿,就截然不同,把每晚订计划当做一天中最开心的事情,对自己能完成计划也是成就感满满。因此,我想让孩子把做家务这项也加入到每日计划,期待能培养成习惯。

    学会做计划并按时完成计划,也是培养责任感的基础。我留意过,天资一般但学习成绩好的孩子,都有随手把必须完成的事情记录下来的习惯。 做计划,不仅涉及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自我觉察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能长期坚持做计划并执行计划的人,都是高度自律的人。 研究表明,所有童年时期培养的品质里,唯一和成人后的成功有正向关联的只有“自律” 这一项。“因自律得自由”!

    3. 启发式对话和读书写作,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即使在北美,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如果把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这项艰巨的任务,单纯交托给学校,那你一定会失望的。 因为加州Sonoma州立大学过去四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学校推广“批判性思维”,而他们的最新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的老师还是不知道“批判性思维”长什么样。

    Julie本人,也是到哈佛读法学院的时候,才第一次接触“批判性思维”培养。哈佛法学院教授采用的并不是什么最新教学方法,而是苏格拉底的启发式追问。

    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的要点是,谈论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不直接告诉对方结论,而是通过开放式的对话,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让对方自己导出正确的结论。尽管孩子不具备我们的知识,阅历,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耐心的和他们平等对话,用我们的知识和阅历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那么他们就会一直依赖于父母为自己解决问题。

    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有很多智慧和技巧,但是我们在亲子对话中不需要那么多套路。在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的前提下,父母只需要针对孩子的谈话内容,从what , how , and why 三个方面来启发孩子思考。

    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调整问题深度和难度即可。《如何培养一个成年人》里针对不同年龄段举了不同的例子,以下摘录的对话适用于初中生。

    版本A:

    家长:今天学校怎么样?
    孩子:还行吧。
    家长:西班牙语考试怎么样?
    孩子:我拿了A!
    家长:好极了!

    以上对话中,家长看重是孩子的分数,觉得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而不是孩子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如果对话能按以下方式进行效果会不一样:

    版本B

    家长:今天学校怎么样?
    孩子:还行吧。
    家长:那今天上学,你觉得什么最有意思?
    孩子:西班牙语课。
    家长:真棒!为什么呢?
    孩子:这是我最喜欢的课!
    家长:为什么?
    孩子:我考试总拿高分,作业从来都不是问题--我总是很有把握。 喜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当其他同学还很茫然的时候,老师叫我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特别开心 。
    家长:你怎么知道自己西班牙语好呢?
    孩子:每次老师解释的时候,我总能猜到她想说什么。我不仅知道下一步是什么,还能把所我知道的清楚的讲给同学听。

    而第二组对话里,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引导他认识到“how he knows what he knows", 从而提高自我认知。

    Julie Lythcott-Haims 在斯坦福做本科生辅导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来咨询她选课意见,就业还是读研。 虽然Julie基于自身的阅历对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她总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说:

    “你认为自己为什么想这样,而不是那样?”

    “如果这样做,会对你的长期计划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

    “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会失去什么,为什么?”

    “如果能做任何想要做的,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以上问题,一层层抽茧拔丝,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看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这点,父母永远无法代劳。

    以上是西方传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那么《人生设计在童年》里的中国虎爸又是怎么做的呢?

    高燕定从小学阶段就给女儿制定的课外计划,这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有很多智慧和远见。仅摘录出其中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相关的三项:

    在小学阶段,我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在学校功课以外,订出以下课外计划:

    1. 每星期至少读一本好的文学书——注意选择优秀文学作品,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讲读后感。

    2. 每星期至少写一篇任意命题的作文——读一读孩子写的作文,多讨论,少批评,不要强加家长的思想。

    3. 创造机会接触各种文化、生活背景的成年人——成年人多和别人家的孩子说说话、谈谈事,这对孩子的思想成熟有很大帮助。

    以上三点回答了不仅回答了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还解答了一个长期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 如何有效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

    前年在毕业班年级会议上,有三十年教龄的英语教研组长拍案疾呼:“ 现在中学生,功课紧,课外活动多,再也没有时间阅读,不会思考,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怎么能写的出有思想的好文章!”大家面面相觑,此问题无解。 

    这位中国虎爸,很有远见,当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比较轻松的时候,抓紧时间让孩子做大量阅读。 阅读本身只是输入,还让孩子把读的内容讲给他听,作为输出。“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比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佳的综合性训练”。

    鼓励孩子每周至少写一篇作文,也是很好的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手段,写作是一个思维整理和深入思考的过程。叶圣陶谈写作时说过:“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思想,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思想,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而母语是英语的孩子,写不好作文,真不是识字写字的问题,而是因为缺乏经验和思想。 

    孩子阅历有限,经验和思想从哪里来?

    除了多读书,读好书,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思想,还需要多写多练,把别人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智慧,同时多鼓励孩子和不同背景的成年人聊天,多接触不同的观点,这些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 自由玩耍和自主学习,培养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非洲谚语

    我们七十年代生的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成长,却是这种村庄式协作式的养殖的受益者。那时候,父母根本没有那么多心思和时间来管孩子。放学后,邻里的孩子一起在外面结伴玩耍打闹,等天黑的时候,才各自回家吃晚饭写作业。没有手机的年代,父母却从来不需要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去向。

    我自己小学一年级就坐公汽去上学,下车之后,还要再走上15分钟才到学校。 暑假里,没有任何的兴趣班,成天就和邻里的孩子变着法子玩。印象最深的是,到处搜集知了褪下的壳,据说可以用于制药。还有用自制的简易网兜抓知了,抓满一塑料袋之后,放到油锅里炸了当零食吃。没有新奇的玩具,也没有大人指导,小伙伴们却玩的不亦乐乎。 在父母放手过程中,我们这代人完成了童年的成长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Julie在《如何培养一个成年人》中引用了美国历史学家 Howard Chudaoff著作《Children at Play:  An American History》中的一段话:“尽情玩耍,应该是童年的首要内容。在玩耍中,孩子们学会了独立的探索外界环境,发明新的玩耍项目,和他人相处的能力,同时单纯的享受童年的乐趣。” 

    现在邻里孩子一起结伴自由玩耍,无论对国内还是国外的孩子来说,都是奢侈。不少家长喜欢带孩子去教会,除了信仰以外,也是想给孩子一个和同龄人尽情玩耍的安全场所。

    除此之外,邻里之间,家长们可以协调安排,年纪尚小的孩子一起在外面玩,还是需要有大人在附近。比如说,三年级的女儿和她几个好朋友,经常周末一起约着玩,家长之间也有默契,这次你带着孩子,下次就由我来,这样大家都能轻松一点,孩子们也玩的高兴。

    而上了初中的儿子,则经常和几个好朋友,放学后一起约着踢足球,或周末一起玩。每次出门前,告诉我“去哪里”, “几点回来” 就可以了。

    前段时间,儿子和他同学,结伴一起去地铁站附近的自助餐厅吃午饭,结果,因为都是12,3岁的半大小伙子,只付半价的餐费却吃的比成年人多,餐厅借口没有成人带领,把他们拒之门外。但是这些孩子并没有就此悻悻然离开,而是跟餐厅经理反复周旋,在一位家长和经理电话确认后,终于如愿以偿的饱餐一顿。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正是因为父母的不在场,孩子们有了一个与人打交道,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绝好机会

    我家的两个孩子有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很大原因是我没有给他们安排很多课外活动和兴趣班。而《人生设计在童年》里的女儿把同龄人在操场上尽情玩耍的时间都用来了学习, 每年暑假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图书馆度过,自学数学,法语,西班牙语,文学和写作。

    作为旁观者,我们觉得这个孩子可怜,别人家的孩子暑假都在玩,而她却要苦哈哈的学习,对幼小的心理是极大的摧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童年能否尽情玩耍和成人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尽管书中女儿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状态无从可知,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对大部分家庭来说都不可行。

    但是这位有心的父亲让孩子超前自学,并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把心思花在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激发她的学习热情,引导她自己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这点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在孩子从小开始自学的时候,家长只要能给他们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把问题留给孩子,放心地让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具备高度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超前的学生在老师教课之前已经先自学了课本。为了掌握内容,他们不得不把课本中的例题、解题方法搞得清清楚楚。由于自学过程中完全靠独立思考,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较深刻与透彻。

    传统的灌输教育法是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还未完全理解,或者似懂非懂的时候,下课铃响时间到。回到家里,要是还回不过神来,下次上课仍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效果当然不会好。超前的学生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超前学习到某个章节,如果遇到疑难问题,有很大的缓冲时间去思考和解决。在老师教课时,对超前中发现的疑难点就会更加注意。

    以上的论述,直击当前课堂教育的要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教学的日益普及,这种培养从小孩子自主学习的理念也是目前K-12学校课堂教育的发展导向,这位父亲能够在三十年前,提出这样的观点,确实很有远见。 

    5. “培养独立的成年人” PK “人生设计在童年”


    理想状态下,我们都希望让孩子听从内心,将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

    然而今天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得知几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在名校本科读完艺术史后,找不着工作,又重返college读室内设计。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啊,总得先吃饱饭吧。这就是按孩子的兴趣自由发展的父母不得不面对的真实而残酷的命题:万一孩子的兴趣不符合社会的需要,成年后就业困难,无力养活自己, 怎么办?

    Julie在《如何培养一个成年人》里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简单重申: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比仅仅是拥有外在的成功更重要。 

    理想很美好,但是一味的追随自己的兴趣而不考虑社会需要的技能,在理想主义的光环下,掩藏的是不成熟的人生态度。

    相形之下,中国虎爸从女儿童年开始就帮她做好了以律师职业为导向的人生规划,一直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相应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比如阅读人物传记、纪实文学作品,关心时事政治,高中时还去参加市法院的工作,当少年法庭的律师和检察官等等。其中,他提到一点,让孩子从小写简历,并不断更新简历。这样,可以让孩子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及时总结,激励自己参加更多活动,取得更大“成就”。

    关于简历这项非常赞同,每年不少学生会找我写推荐信,有为大学录取,有为奖学金申请,也有为找义工或暑期工作的。如果我答应写的话,都会要求学生给我一份她的简历。这些年看到过的简历,良莠不齐,有的精雕细琢,有的敷衍了事,好的简历一下就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而这并非几天时间就能一挥而就的。 

    “培养独立的成年人” PK “人生设计在童年” 的最终结论:

    从小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无可厚非,父母应该主动引导孩子了解各种不同的专业和职业,但不要用自己的意见来限制孩子的兴趣和选择。童年与其致力于某一特定职业的能力培养,不如 着重于一个独立成年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基础。 

    到高中以后,尊重孩子的兴趣,如果他的兴趣对应的职业不被社会所需要的话,建议他同时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习一项即有需求又有一定财务保障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再继续他的兴趣。 等到兴趣发展到足够好,可以维持生计了,再全身心的投入也不迟

    举个例子, Elon Musk,自《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开启了他的太空梦后,一直对太空着迷,计算机编程是他的擅长,但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所以他大学专业选的是物理。读书期间,赶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好年代,他通过自己的擅长做网站和互联网支付,实现了资本积累,然后立马成立了SpaceX,来追逐他的太空梦,从2002年开始至今,烧钱无数,几近破产的边缘,没有梦想和激情,完全坚持不下来。Elon Musk这样的天才,走的也是一条从擅长到兴趣的职业路。

    而那个毕业后重返college读室内设计的学生,当她发现光凭兴趣走不通,也转向到先从擅长开始的职业路。表面上来看,她浪费了宝贵的四年时间。但是相信一个经过正规训练有深厚艺术史背景的室内设计师,和只会室内设计的人设计出来的作品,韵味会不尽相同。而且当她通过室内设计的这项手艺养活自己的同时,仍然会继续自己的爱好。

    尽管美好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存在反差,但是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

    我在学校教的是计算机编程和计算机工程,这两门课都有职业规划这样一个单元。每年开始这个单元学习的时候,我都会跟学生引用已故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教授,Randy Pauch所说过的: “My parents gave me a piece of advice that I took to heart: find something you'd want to do anyway, and let somebody else call it a "job" and pay you for it.”  

    这句话,我试图翻成中文,始终感觉没有英文原文的感觉。今早朋友转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李飞飞(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昨天因加盟谷歌而备受关注),在采访中所说过的一段话, 觉得再贴切不过了。

    “真正生命中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力,既要担待生活的责任,又要对得起自己的梦想。”

    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斯坦福名师 “培养独立的成年人” PK 中国虎爸“人生设计在童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hq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