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放学后,我出校门时碰到小项的妈妈,他妈妈赶紧问我:朱老师,我儿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我说:你儿子很懂事,表现很好啊!
其实小项是个特别聪明且调皮的孩子,反应快、成绩不错,但经常打架,上课有时也爱接话。整体表现,怎么说呢,有些令老师头疼。想起有一回,我看到小项因为成绩没考好被他妈妈训斥没用,还打了他。
于是当他妈妈再次问我时,我想了一下,接着说:小项很有领导风范,也需要你的鼓励。尤其是考试没考好时,他也很难过,很想考好,你不要骂他,让他继续努力就好。他妈妈说:朱老师,你不知道我一个人带他有多辛苦!他还老喜欢和我顶嘴!我就忍不住打他!我说:的确,一个人带他很辛苦,你也特别不容易,也希望他能体谅你的辛苦。他妈妈赶忙点点头:对啊!我说:不过你今天回去别的不用说,就说朱老师很喜欢他,他在校表现很好!好吗?他妈妈说:好。后来我们就相互道别。
今天下午听写完,我在教室巡视,看到小项的字,令我震惊。我拿起他的本子,惊喜地问:今天你的字怎么写得那么好?他答:因为你昨天和我妈说我在学校表现很好,然后我就觉得自己字要写好一点。这时前面一位女生转过来补充:小项他今天早上就写得特别好。我高兴地又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端正的字看起来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骄傲地挺直了腰杆。同时我发现其他一些调皮学生因为我表扬小项后,似乎字也写得比平时认真好多。于是我全夸了一遍后,趁热打铁:我们不要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每天有进步就是成功,你就是最棒的!
教学随笔 | 心理学效应之“皮格马利翁效应”小项写字一直快且潦草,总是全班第一个写好,以前无论你用什么方法,表扬也好批评也罢,效果似乎不明显。然而有时改变就是那么容易,它需要一个契机,需要找到问题的点。小项的内心最渴望母亲的认可,也会无意识地认同母亲对待成绩的态度,甚至会将他妈妈简单粗暴的相处方式迁移至与同学的互动。为何我让小项妈妈转述的那几句话就能带来改变?因为孩子的逻辑很简单,既然老师当着我妈的面说我表现那么好,那我也得做些和老师说的相符的事情来,比如字写好点、上课认真些…不然怎么对得起老师呢?
这世界上并不存在金光闪闪几句话就改变学生人生的老师,有的只是无比平凡每天被各种琐事搞得焦头烂额却又不轻言放弃的普通人。作为老师,有时我们难免只局限于学校,其实我们面对的是整个家庭的教育成果。我们需要更多地与家长沟通,沟通并不是告状,更不是盘点学生在校的斑斑劣迹。
假如你尝试将你希望学生达到的状态无比真诚地告诉家长他目前就是这样的,也许效果反而更好。为啥呢?心理学里有个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教师期待效应”,意思是学生会朝着老师所期待的那个方向变化。老师觉得这孩子冥顽不灵,他绝对会是你们班最头疼的一位;老师觉得这孩子孺子可教,渐渐地,他也会真变得礼貌又懂事。
当老师确实挺辛苦的,有时难免想把那股气冲家长发出来,尤其是当我们对一个调皮鬼无能为力,被他气得牙痒痒时,更是想高声质问家长为何不管好他?!然而,要想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肆无忌惮地发脾气往往无济于事,我们可能需要多些智慧,比如撒一点善意的谎。哪怕从这孩子万般的“不是”中也要挑出一点“是”来,试试看,说不定效果好呢?
一旦希望的种子被种下,收获便是迟早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