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要理解这句话,关键是推断孔子说这句话的用意。
孔子通过这句话表明,
1.仁在内
2.求仁在心。
这句话出现在论语首篇第三章,是紧跟第二章有子说孝悌乃为仁之本后的点评。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仁有两端,父慈子孝,兄惠弟敬。
仁不仁关键看心里怎么想,外在的行为只是仁心的体现。
而行为可能出自真心,也可能是虚情假意。
孔子的点评用意在于强调,君子正心修身求仁的途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仁不仁就在内心一念之间。
孔子告诫学者,巧言令色是做门面工夫,要达到真正的仁,则要往内心发力。
先说说有子。
在论语中,以子称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有子,一个是曾子。北宋程子认为,论语就是有子和曾子的门徒汇编而成的。另外还有另个既称子也称字的不提。
论语开篇是孔子说一句,然后有子说一句,紧接着孔子点评,然后曾子说一句,孔子再点评。
有子是论语中第一个出现的弟子,可见其在儒门中地位之高。然而有子不在儒门十贤之列。何来如此高的地位?据学者推断,有子的地位在孔子去世之后,由于有子像孔子,所以被推为新的领导。不过很快又被赶了下来。
有两个迷,其一,什么像?是外貌还是修为还是言谈。估计是言谈。
其二,为何被赶下来?不得而知。
对于有子上位的事,当时曾子并不参与,不反对,但也不赞同。根据曾子的态度,有子是有料到的,只是曾子认为这样做是对孔子的不敬。
这么有料到的人最终被赶下首领位置,兴许与孔子对他的点评有关。
巧言令色。
并非说有子是个巧言令色的伪君子,而是孔子认为,有子对求仁的修炼使错劲了,求仁在内。
关于仁,孔子最推崇的是舜。
父慈子孝,兄惠弟敬。
那么父不慈兄不惠呢?舜的父兄如何对待舜,大家应该很熟悉,舜的父兄多次要杀舜,可是舜依然做到孝和敬。更重要的是孔子认为舜的孝和敬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仁,
而不是阴奉阳违的惺惺作态。
关于求仁在内,还可参考首篇末章。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其实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仁在内,求仁要往内心发力。
内心的想法是本,外在的表现是末。
犯上作乱。
犯上是父子之间的事,儿子抢父亲的君位。
作乱是兄弟之间的事,弟弟抢哥哥的储君之位。
犯上作乱的人表面上往往巧言令色,不可不戒。
这个话题引申一下,可以联想论语中的另外两章。
子路问孝,孔子曰:色难。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仁义其实是一回事,是心的两端,
仁在内,义在外。仁是事亲,义是事君。
仁有两端,孝和敬。
义有两端,忠和顺。
举个例子,年老的父亲让你买肥猪肉给他吃,可明知肥猪肉吃了不健康,你是否会劝老人家别吃。如果劝,又改如何劝?
再举个例子,晚上突然接到朋友电话要出去聚聚,父亲说,太晚了别处去了。你如何作答?你最终是否坚持出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