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讲《边城》,突然想起几年前讲《边城》的情景。
那是一次校级的赛讲课,最后抽签抽到了这一课。上课前得知我面对的学生是上过这一课的,由于提前已做好课件,设计好了思路,我竟然按部就班的讲了起来,全然不顾学生已经学过这一课。
那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我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关于翠翠和外祖父的形象、关于傩送的形象,分析的时都是顺理成章地出来了。
事后想起来,觉得很惭愧,为什么没有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一下设计思路,当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学完这一课后的感受甚至是疑惑,还可以拓展讲一下沈从文的作品,起码让学生在重复上时能学到些知识,而不是无意义的热剩饭,让学生假学习、假配合。
分析原因,还是自己的教学智慧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应变能力不强,所以才不敢放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桶水和一杯水的理念。
韩素静说我们要守护语文的“根”,首要的就是教师有丰厚的功底。有了丰厚的文学功底、文学积淀,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三言两语的闲谈中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姑且自我安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