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读《美在此处》有感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读《美在此处》有感

作者: 羽化成蝶_052d | 来源:发表于2020-02-03 19:39 被阅读0次

            最近读王淞舟老师的《美在此处》。书中不止一次的对接2011版的《新课程语文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感慨于王老师细致入微的分析,娓娓道来的细腻,在实际的文本教学中如何把握课标精神,落实课标目的。

          今天刚读完了第四讲“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这部分,王老师首先说明:何为语境?就是语言所在的环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语境:1.文辞语境,也就是课文内部的上下文,我们通常会用联系上下文来描述;2.文体语境,就是课文的整体规范和风格,比如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文体语境告诉我们,应该按课文的原本文体来教学,而不是千课一面;3.文化语境,就是课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要读懂一篇文章,就要读懂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身上所传承的文化和历史。这三类语境同时作用和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接着,王老师分别将如何把握这三种语境进行解析。读“如何把握文辞语境”时,我体会到,好的文章应该有节奏,节奏是美的灵魂,一流文字和三流文字的区别,并不仅仅体现在用好了哪个词,写好了哪句话,我们必须将它们置于整个语境之下,才能判断,一流的文字会自觉地追求语言内在的节奏变化。文字有一个巨大的存在,就是语言环境,我们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而简单地处理语用。

            读到“如何把握教材的文体语境”,王崧舟老师强调,在解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明确读的是什么文体,如是小说就按小说的读法读,如果是散文就按散文的读法读,如果是说明文就按说明文的读法读。以《松鼠》和《珍珠鸟》为例加以说明,两者从题目上看,好像都是写动物的,稍作了解就会知道,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散文。前者要按说明文的方法去读,重点关注文章说明了什么,怎么说明的;后者要抓住散文“形散神聚”这个特点,从“神”入手找出中心句,再围绕中心句慢慢品读那些散落的部分,从而升华主题。

          在“如何把握教材的文化语境”中,王老师以《伯牙绝弦》为课例,否定了众多教师在课堂上认为比较出彩的以“伯牙鼓琴,志在哪里?钟子期曰‘善哉,什么兮若什么’”的语用形式句式练习。认为“高山流水”分别替换成“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清风徐徐”等,表面言之,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活学活用功效。然而,却破坏了文化美。“高山”一词,指的是自然意义上的高山;“流水”一词,也指的是自然意义上的流水。而当“高山流水”四个字合体时,它既不指的是高山,也不指的是流失,而是“知音”。故而“高山流水”已然是一种文化符号,不能被以任何形式的解构。

            整个第四讲浑然天成,读完让我深深地意识到,解读文本要文体先行,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因为文体特征规范和决定了语用学习的方向、重点和定位。今后在教学中,我会努力地把握好这三类语境,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出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语境——读《美在此处》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yk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