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
读书笔记-《用户体验要素》

读书笔记-《用户体验要素》

作者: 元气大茜 | 来源:发表于2020-04-08 23:04 被阅读0次

​最近在整理作品,想做一份有深度的作品集,于是翻出了之前粗看过的书籍,寻取经典之作精读、记录,以求进阶。

第一本-《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作者Jesse James Garrett。讲述的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下边这张图:

用户体验的整个开发流程,要考虑到用户有可能采取的每一个行动的每一种可能性,并且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中用户的期望值。

这是蛮庞大的工作,我们需要将设计过程分解成上图的五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是根据它下面那层来决定的:表现层由框架层决定,框架层则建立在结构层的基础上,结构层的设计基于范围层,范围层是根据战略层来制定的。

下面把五个层分别陈述,为方便理解会有举例说明。

                                                                  01. 战略层

成功的用户体验,其基础是一个被明确表达的 “战略”。首先要清楚:

◎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企业的产品目标,第二个是企业外部的用户需求,两者构成了战略层。

产品目标

也称商业目标: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具体。太宽泛导致不知道产品到底该做什么功能;太具体就无法充分的描述出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

品牌识别:对于任何一个产品,它需要明确描述的基础目标之一就是品牌识别。将品牌形象具体且明确的写进目标,竟会提高呈现出积极的品牌形象的机会。

成功标准:一些可追踪的指标,在产品上线后用来显示它是否满足了我们自己的目标和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

用户细分:把大量的用户需求划分成几个可管理的部分,每一组都由具有某些关键特征的用户组成。如下图:

用户研究:致力于收集必要的信息来达成共识。

一些市场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或焦点小组,适合用于收集用户的普遍观点与感知。当你能明确表达出想从用户身上获得什么信息时,这些方法才有效果。

其他的调研方法,如:用户测试或现场调查,更适用于理解具体的用户行为以及用户和产品交互时的表现。

创建人物角色:让你的用户更真实,用一个虚构的人物来表示一类用户群体。

总结:战略应该是设计用户体验的流程中的起点,但那不意味着在项目开始之前你的战略需要完全确定下来,他应该是可以演变和改进的。当战略被系统的修改与校正时,这些工作就能成为贯穿整个过程的、持续的灵感源泉。

例如,喜马拉雅是一个在线音频app,相同性质的还有蜻蜓FM等。如果分开每个层去研究分析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还是蛮大的。首先看战略层:

战略层一般需要大量的桌面调研,查看一些行业分析、市场分析等报告,我这里经过调研分析,以商业画布的形式,陈列出喜马拉雅的商业目标、用户细分等。

                                                                           02. 范围层

在范围层,我们从讨论战略层面的抽象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转而面向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要开发的是什么?

在软件开发中,范围层确定的是全部的功能需求或功能规格。

拿喜马拉雅举例来说,他的范围层,就是【免费音频、付费音频、音频直播、社交、会员、电台FM 等等,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

                                                                     03.结构层

结构层所做的决定,会对最终产品产生显而易见、真实可触的影响。

为用户设计结构化体验的方法被称为交互设计;在内容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信息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都强调一个重点:确定将要呈现给用户的元素的模式顺序

信息架构

自上而下的架构方式是由战略层驱动的。

自下而上的架构方式是由范围层驱动的。

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自上而下,有时可能导致内容的重要细节被忽略;自下而上,则可能导致架构过于精确的反映了现有的内容,因此不能容纳未来内容的变动与增加。因此,需要两者之间找平衡。

结构质量的标准,不是【整个过程需要多少步】,而是【用户是否认为每个步骤都是合理的】。用户会喜欢一个被清晰定义的七步流程,而不喜欢一个令人困惑的被勉强压缩的三步流程。

满足新的需求不应该导致重新考虑产品的整体结构,一个高效的信息架构就是具备【容纳成长和适应变动】的能力。

将范围层细化为信息点,并组织起来。还是拿喜马拉雅举例:

直播                                 广播

  · 热门                               · 本地台

  · 音乐                               · 国家台

  · 语音房                            · 省市台

  · 情感                               · 网络台

  · 等等                               · 网红直播

                                                                        04. 框架层

结构层界定了我们的产品将用什么方式来运作;框架层则用于确定用什么样的功能和形式来实现。在结构层,我们看到一个较大的架构和交互的设计;在框架层,我们的关注点几乎全部在独立的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对于功能型产品,我们通过界面设计来确定框架--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按钮、输入框及其他界面控件】的领域。对于信息型产品,要解决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导航设计,这是专门用于呈现信息的一种界面形式。最后,信息设计是功能和信息两类产品必须要做的,它用于呈现有效的信息沟通。

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要做的就是选择正确的界面元素,这些元素能够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的任务,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他们容易被理解和使用。

【复选框、单选框、文本框、下拉菜单、按钮等】妥善处理这些界面元素,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那个,这不可避免会涉及权衡问题。比如:下拉菜单比起一组单选框来能为你节约页面的一些空间,但是他也使用户不能一眼看到可选的选项。

导航设计

任何一个网站的导航设计都必须同时完成以下三个目标:

1.首先,它必须提供给用户一种在网站间跳转的方法。因为把每个页面和别的都链接起来是不现实的。

2.其次,导航设计必须传达出这些元素和它们所包含内容之间的关系。帮助用户理解【哪些选择对他们是有效的】

3.导航设计必须传达出它的内容和用户当前浏览页面之间的关系。帮助用户理解【哪些有效选择会最好的支持他们的目标】

清晰地告诉用户【他们在哪儿】【他们能去哪儿】。

实践过程中涌现出几种常见的导航系统:

1.全局导航:提供了覆盖整个网站的通路。

2.局部导航:提供给用户在这个架构中到【附近地点】的通路。

3.辅助导航:提供了全局导航或局部导航不能快速到达的快捷途径。

4.上下文导航:嵌入页面自身内容,如:文字中的超链接。

信息设计

信息设计常常充当一种把各种设计元素聚合到一起的粘合剂的角色,他决定了如何呈现这些信息,使人们能很容易的理解和使用。

信息设计有时候是视觉上的,比如用饼图还是柱状图;有时需要分类和排列一些信息元素;错误提示也是经常需要考虑的信息设计问题。

线框图

将信息设计、界面设计和导航设计放置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有内在凝聚力的架构。线框图在正式建立网站的视觉设计的流程中,是必要的第一步。

依旧以喜马拉雅APP举例(截图为喜马拉雅APP首页):

                                                                           05. 表现层

在这个五层模型的顶端,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用户会首先关注到的地方:感知设计。这里,内容、功能和美学汇集到一起来产生一个最终的设计。

解决并弥补【产品框架层的逻辑排布】的感知呈现问题。举个例子来说,通过关注信息设计,我们决定了这些信息元素应该如何分组和排列;通过关注视觉设计,我们决定这种安排在视觉上应该如何呈现。

合理的设计感知

感知由五个方面组成: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嗅觉和味觉】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师很少考虑的范畴;

【触觉】得益于振动设备,基于屏幕交互的产品也开始有了触觉体验了;

【听觉】声音不仅可以用来通知用户,还可以使产品变的更具个性;

【视觉】几乎所有产品都会涉及视觉设计。

对比和一致性

【对比】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界面中的关键部分,对比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当一个元素在设计中显得与众不同时,用户就会注意到。

【一致性】能使你的涉及有效的传达信息,相同功能的视觉元素需保持一致。

喜马拉雅首页:

                                                                             06. 总结

创建良好的用户体验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大量收集亟待解决的非常细微的问题,必须要同时考虑五个层面的全部因素,这是至关重要的。

举个例子:你已经知道主页的那个紫色大按钮是个问题,是按钮太大还是紫色不合适【表现层】?是这个按钮在这个页面上放置的位置不对【框架层】?还是这个按钮所代表的功能不是用户期望的【结构层】?

完结。。。(第一次试着写总结,欢迎指正)

本人工作中接触B端内容较多,后续会持续输出。我的公众号【About ToB设计】欢迎关注~

About ToB设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用户体验要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df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