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做为伟大的教育家,教育心法主要体现在针对性上。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识、性格、脾气,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
简单来说,可称之为: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今天讲讲孔子是怎样因时施教的。
孔子是非常讲究“时”这个概念的,一个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去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要选择正确的时间去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有个弟子叫樊迟,樊迟入孔门较晚,应该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
樊迟年纪较小,人也比较愚迟,但是他很喜欢提问,《论语》中记载,樊迟曾三次向孔子问“仁”。
“仁”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解释为:人际关系。类似今天说的情商。
樊迟为什么要问三次呢?难道孔子没有回答清楚吗?
樊迟是怎么问的?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回答说要学会爱他人。
樊迟回去实践了一段时间,觉得爱他人很不容易,因为人性是爱自己。所以樊迟第二次问仁。
樊迟问仁,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针对樊迟的实践结果,孔子回答,行仁的人,是先难后获的,先做难做的事,把个人放在后面。什么是难做的事呢?克服自私心为人服务最难,克服欲望最难,克服狂妄最难。只有先克服自己的私心,才能爱人。
樊迟回去实践了一段时间,心理能够克服自己的私心,也愿意去爱他人,但是还是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达到仁。于是,有了第三次问仁。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这次孔子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方法:独处时要恭敬有礼,做事时要谨慎专一,与人交往时要忠诚无欺。
所谓爱人,是方向上的;先难后获是态度上的;恭敬忠是行为上的。
所以,在孔子看来,学习首先是方向上的,然后是态度上的,最后才是行为上的。
有了爱人的胸怀,才有先难后获的态度,最后落实到具体的行为。
孔子的逻辑似乎与现代人不同,现代教育是直接教你怎么做,缺少升华,大家很少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所以现代教育盲目的多,学生缺少价值判断,可能是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缺少了情怀和态度的教育吧。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