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这个特别容易迷茫的时代,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带来了太多的焦虑,互联网和自媒体不断地制造热点,仿佛世界上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大事,仿佛身边每一天都有朋友创业,仿佛一不小心,你就会就错过了一生一次的天降锦鲤。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浮躁的环境下,少有人能够不受影响,平心静气的生活。
前几天,看到一个喜欢的作者在文章里自省:“刚拿起笔开始写作那会儿,只是想记录生活和心情,给无处安放的心找一个归宿。后来写得多了,一个字两个字的,也有几百万字了,又是获签约,又是被追捧,一时间春风得意起来,仿佛走上了人生巅峰。”
“有了更大的野心和目标,写作也渐渐开始变了味儿,越来越不敢提笔,越来越厌烦外界的评语,看得书越多,作品反而越来越少、心越来越怯。有时候看着自己笔下的句子,会突然觉得糟糕透了,几万字几万字的删除重改,除了焦虑,还是焦虑。”
02
什么时候,写作、读书、手绘……这些原本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放松和栖息的所在,竟已然成了人生的负累?
知识付费的兴起,个人崛起的热潮,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将知识成果的所有毁誉,通通都堆砌到一个人的身上,让一个个普通的人为自己的成败负起了全责。
这种思想导致的结果是,写作者把自己看得过重,手一放键盘上就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般人了,已经是所谓的“作者”了,要为大众谋福利、创造出有价值的“好”作品。
美国知名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新书《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中,详细描述了这个时代的浮躁给创作者们带来的伤害。吉尔伯特认为:“当创作者扛上‘天才’这一标签的重负时,便丧失了轻松处世或自由创作的能力。”
“无论创作者的天赋几何,这种压力对于凡人而言还是太重了。”这一个“好”字,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两个:
一个是自我嫌弃。写作者们越来越接受不了自己笔下平凡,总想语出惊人,刚写几句一般的话,就立马自我怀疑起来,删了改,改了删,就像一面反复修改的妆容,失去了最初滋味。
一个是不敢动笔。如果某次作品偶然获得了成功,外在的赞誉和期待接踵而至,这很容易让创作者们把自己端得太高,自我加压,之后,就再也不敢动笔了。正如所有的电视剧续集都是骂声一片,你担心自己的下一部作品,让粉丝们失望。
这样的双重压力,让许多原本富有灵性的写作者,最终放弃了文字。以哈伯·李为例,她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一书获得巨大成功后的数十载里,没有创作出任何作品。1962年,有人让她谈谈有没有可能再出新作,她回答说:我很恐惧。
03
如何保留内心的平静与喜乐,又能获得长期高质量的输出呢?
对此,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谈到了她在《一辈子做女孩》这本书获得巨大成功后,所陷入的棘手困境。
“我知道,身为一名作家,我却难以再作出什么突破了。我想知道怎么才能够再次写出一本让大家喜欢的书,因为我心里早就明白,不论接下来我写的是什么,那些喜欢《一辈子做女孩》的读者们都会感到极其失望,因为那不是《一辈子做女孩》,而不论接下来我写的是什么,那些讨厌《一辈子做女孩》的读者也同样会感到很失望,因为那证明我还活着。”
是的,我可能得面对一个现实,我可能这辈子永远也超越不了《一辈子做女孩》这本书了。然而,那又如何呢?难道我就没有权利去写几本不那么出名的简单作品了吗?难道我们就失去成为一个写作人的资格了吗?
这真是无比可笑。
面对文字,别把自己拔得太高,我们都是真实平凡的人。手放在键盘上,心里告诉自己:我不是什么作者,我就是一个写东西的普通人。我有时会写出很好的文字,大部分时候写出的都是一般的句子。这很正常,作家不是因为高人一等才是作家,作家只是用文字去和大家聊天的人,让大家通过我的视角去看看这个世界,体会下另一种对待问题的看法,仅此而已。
04
吉尔伯特继续用轻松戏谑的笔触,谈到她持续大量输出的心得:“放轻松,快乐大于意义,没有必要把一切看得太过严肃。人类的艺术表达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这话可能会让很多以艺术、文字创作为生的人大惊失色。然而,承认它又能怎样呢?这一切真的没有我们有时候骗自己相信的那么重要嘛。
承认它,又有什么值得沮丧或者要去捍卫的呢?
相反,吉尔伯特说:“我感到兴奋,我能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从事没有实际意义的创作,这意味着我并没有被疲于奔命的劳苦锁住手脚,人类文明中还留有追求幻想、美好、感情甚至毫无意义的、嬉戏玩笑的奢侈空间”。
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我要向读者证明我的文字很有力量,可以改变大众的思维、可以让你的工作效率提升,生活变得更好”,转变成:“太好了,又是新的一天,今天我又有了点心得,让我通过文字跟大家聊聊天吧”。
这样的话,你还会因为过多的自我怀疑而放弃写作吗?你还会担心自己无法坚持,或者输出量不够吗?你还会因为这个时代的浮躁,而处于学习焦虑症中,不敢提笔吗?
05
这几年,教写作的书和课程大都谈到一个概念:写作者要有读者思维。写作者不是为了自嗨而写作,而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写读者所需。
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是相对于“拯救读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通过多年写作经验告诉写作者们——我们更需要一颗“玩”心,“切莫把帮助别人变成你创作的唯一动机”。
“玩”,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字,古人相信不少东西是在放松的状态里无意中体会到的,太用力,太有目标,就如涂脂抹粉的艺妓,错过了轻松自然,多了雕琢算计。
有玩心,才会有轻松的姿态,才能保有初心,才能笑看风云,才不会太过用力,才不会觉得自己的内心匮乏到让全世界给你补偿。
你没有用创造力解救全世界的义务。也就是说,你的艺术作品不必独一无二,也不必有什么重要意义。举例来说:只要有人说他想写一本书,去帮助他人,我就总会想:“哎,拜托,你别这么做。”
拜托,别试着帮助我。
我的意思是说,想帮助别人自然善举,但请你切莫把它变成你创作的唯一动机,否则别人会觉察到你沉甸甸的目的性,从而给彼此都增加压力。我宁愿你写一本书去自娱自乐,也不希望你为了帮助我而写书。如果你的主题黑暗且沉重,我宁愿相信你的创作是为了自我救赎或是缓解内在的心理负担,也不愿你为了解救或安慰我而创作。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
英国作家凯瑟琳·怀特霍恩说:“通过别人脸上惊恐的表情,我们便能辨认出那些为别人而活的人。”
我渴望写出能够影响别人的文字;
我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足以改变世界……
静下心来看看上面这些文字,其实都是欲望加深后来才产生的,我们最初的创作,其实只是源于一种内在的冲动和渴望,只是为了简单的——取悦自己、惠及他人。
不要给自己的爱好添加太多的欲望,你个人取悦自己的创作动机已经足够充分了。仅仅通过追求自己的爱好,你或许会在不经意间为大家带来巨大的助益。
当我们没有那么多念头、思想、欲望、计划围绕时,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将这大千世界清清楚楚地描摹入字句行间,你看着这个世界,每天都体会到一点新的感受,每天都会写出一些句子文章,这样的平常心,或许就是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可以持续大量输出、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与热情的原因吧。
成不成功,有没有获得十万+,有没有出版,这些其实都是云淡风轻的事情,人生在世,第一等要义是轻松幸福。而其他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做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