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31日,昨天竟然收到了一份六一儿童节的礼物,心情美美哒,于是决定如期完成各项总结,做个健康成长的好儿童!
这个月我看了《苏轼传》,其实文人身上的那股傲气我一直知道,但是苏轼独有的洒脱却是我在众多宋词大咖中很欣赏的。一直以为洒脱之风是天生的,慢慢了解之后才发现他也是经历了很多的不如意之后才看淡名利、追逐山水。
苏轼的幼年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父亲从小逼着他读四书五经,期待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名扬天下。而他也不负众望,幼年就已经才华横溢,而科举考试又一举夺魁,这样的经历难免不产生狂傲不羁的性格因素,而这也为他以后仕途的坎坷埋下了伏笔。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他怎么会懂得曲意逢迎、讨好他人,而他母亲从小给他树立的“治君尧舜上,再使风淳朴”的政治抱负也让他必定关注人间疾苦。同时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却在国家层面,没有过多考虑下层百姓,当两人见解不一致的时候,他没有司马迁等人的睿智,而是直接顶撞宋神宗,于是仕途不顺成为必然。
幸亏他会诗词,会书法、会绘画,让他孤寂的内心找到了发泄之法。
闲时邀三五好友一起喝酒吟诗,多么惬意,值得佩服的是,他还能在深厚的诗歌底蕴之下,开启一代新词,自创门派。有的人玩着玩着也能玩出无人企及的高度,让人不得不服气。
所幸苏轼没有适应官场,不然,那些豪放不羁洒脱之至的文学作品有少了厚重的一部分。
我还看完了《林徽因转》和《陆小曼转》,因为写了两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陆小曼转》和《不一样的烟火》两篇文章,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觉醒年代》也再次重温,重温之时内心依然激情澎湃,为前人的格局之大而折服,那么多热血青年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的岁月静好,前人栽下一棵棵茂盛而风姿绰约的树,我们后人在乘凉之时又岂能忘记?于是将久久不能忘记的五四精神浓缩在《读书笔记‖觉醒年代》。只是文字无力表达我的内心十万分之一,但愿新时期的孩子多看看类似的书和电视。
遗憾的是,曾经与孩子们提及《觉醒年代》,他们茫然得很,觉得隔自己太久远而无法共情,这或许也是教育的一个缺陷:如何让没有经历过动荡的孩子明白幸福来之不易?
无论是苏轼的持才洒脱,还是林徽因的理性抉择与陆小曼的感性自我,亦是五四青年的勇敢担当,那都是一种精彩,但最怕当代孩子不明白追求为何物,得过且过,那就是一种遗憾!![](https://img.haomeiwen.com/i27061145/737c2f916fdfce4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