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汉将入玉门

作者: 沁湖虾米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21:08 被阅读147次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除了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为人所熟知外,中间百余年的历史都往往被国人所忽略。东汉的风云人物除云台二十八将和《三国演义》中出场的外,大多都默默无闻。但就是在这被人们忽略的百余年历史中,却同样有着许许多多的传奇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本文所要讲述的便是那个时代的一段传奇。

西域自张骞“凿空”之后,便成为了汉朝的核心利益所在,是后期汉匈征战的主战场。这里是中原京畿之地的西部门户,盛产军马等重要战略物资,又是通往中亚的重要商路,对汉帝国来说,占据西域可以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宣威万国,更能“断匈奴之臂”,一举四得。自汉宣帝时,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汉元帝时,陈汤斩首北匈奴郅支单于,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后,北匈奴远走,汉匈百余年战争暂告一段落。

随着西汉帝国衰弱,王莽篡权。北匈奴又卷土重来,趁汉帝国内乱无暇西顾之时,重新降服西域各国。光武帝刘秀剪灭群雄、复兴汉室后,又因为国力较弱,怕重蹈白登覆辙,驳回了大臣们请求收复西域的上书。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汉帝国开始重新经营西域,令骑都尉刘张、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和本文主人公耿恭(时为军中司马)出击车师国,车师国战败后投降汉朝。于是,东汉朝廷开始恢复设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等官员来守卫西域,耿恭便被任命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后王部金蒲城。有后王部当然就有前王部,另一个戊己校尉关宠屯驻在前王柳中城,与耿恭呼应,互为救援。他们虽然各自防守着一个城池,但手下的士兵却都只有几百人而已。一个载入史册、动人心魄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几百人之中。

车师国东南通敦煌,南通楼兰、鄯善,西通焉耆,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扼丝绸之路要冲。如此重要的车师归附汉朝,北匈奴当然不甘心,第二年(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的三月份,单于便派左鹿蠡王率二万骑兵攻打车师。车师战败,后王安得被杀,连耿恭派去救援的三百人也都全军覆没了。于是,匈奴人便开始围攻耿恭所在的金蒲城。耿恭率领着剩余的几百人据守城池,与数十倍于己的匈奴人搏杀。

耿恭,字伯宗,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四位的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之侄,史载耿恭“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出生于将门之家的耿恭,虽然年少就没了父亲,但丝毫不影响其继承家族的卓越军事才华。在金蒲城上,耿恭苦思以少胜多的妙计,身为城中主帅,一是想带着一帮不远万里为国戍边的将士活下去;二是想守住这个丝绸之路的咽喉,帮助帝国早日实现经营西域全境的战略意图。他想到了心理战,想把两万匈奴人吓走。现代心理战要求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诱使对方麻痹大意;向对方施加精神压力,形成心理负担;涣散对方的斗志及凝聚力等。近两千年前的耿恭似已掌握心理战的精髓,因为他充分利用了汉军的优势——武器精良。陈汤就曾说:“胡人兵刃朴钝,弓弩不利,前者五人方当汉兵一人。今闻颇得汉之工巧,然犹三而当一“。耿恭先让士兵向匈奴人喊话:“汉军用的是神箭,中箭的人必出怪事”。匈奴人一开始当然不会信这一套,冒着暴风雨云集攻城,于是城上弩机群发,箭如雨下,中箭的匈奴人一看伤口,血水竟然沸腾起来了,都被吓了一跳,攻势顿挫。原来是耿恭让人把毒药涂在箭头上。因为城中毕竟人少,想要杀尽匈奴兵是不可能的,只能借鬼神恫吓他们,让他们主动撤退。耿恭见匈奴人被箭疮吓在了原地,便率城中守军借着雨势攻击匈奴人,杀伤甚众。匈奴人十分震恐,相互说道:“汉军有神力,太可怕了!”于是解围撤退。

这一次围城战虽然有惊无险,但耿恭知道心理战作用有限,匈奴人肯定还会再来。金蒲城中没有水源,如再被围就坚持不了很久了。于是,耿恭便在五月带领汉军移防到城旁有溪水的疏勒城中。过了两个月,匈奴人果然又来攻打耿恭。耿恭趁匈奴人立足未稳之机,在城中招募了一只几千人的先锋队先对匈奴人发起了冲击,匈奴骑兵果然四散奔逃。匈奴人见耿恭用兵如神,便开始想办法智取。于是,他们便停止了进攻,开始封堵城下的溪流,让城中断水,想渴死里面的汉军。这招很快就奏效了,城中很快就没水喝了。耿恭开始带领士卒在城中掘井,可是挖了十五丈,仍然没有水出来。官兵焦渴困乏,甚至挤榨马粪汁来饮用。耿恭知道自己快要山穷水尽了,他仰天长叹,想起自己最崇拜的伯父建威大将军耿弇一生未有败绩,而自己的一腔热血却将要洒在边陲的漫漫黄沙之中;想起汉武帝时的草包贰师将军碰到军中缺水的时候,用刀刺山都有飞泉涌出,而自己堂堂耿氏之后,三代为将,竟然会落到无路可走的地步。耿恭越想越不甘心,实在无计可施的他最后只能整整衣服,跪倒在枯井旁边不停地祷告,祈求天地的怜悯,降下神水拯救无辜将士的性命。也不知是冥冥之中真有神明护佑,要耿恭成就一个时代的传奇;还是匈奴人的工程质量不够高,让水渗透到地下,从井里冒了出来。反正过了不久,泉水从井里喷涌而出,此情此景,绝处逢生,众人皆喜不自禁、齐呼万岁。这样一来,大家都觉得汉军得到了上天的护佑,更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耿恭又开始用他的心理战,命令士兵在城上泼水给匈奴人看。迷信的匈奴人一见水就傻眼了,以为有神明在帮助汉军,于是便又撤退了。

耿恭的第二次围城战虽然也以胜利告终,但此时他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凶险万分了。就在耿恭第二次被围的前一个月,西域的焉耆和龟兹两国攻打了汉帝国的西域都护陈睦,陈睦全军覆没。与此同时,匈奴的军队则在柳中城包围了耿恭的战友关宠。关宠在六月份刚被围的时候便上书朝廷请求救援。等八月份(距耿恭第一次被围5个月,距第二次被围1个月)奏折到达长安城的时候,汉明帝却不幸驾崩了,朝廷正是大丧之机,关宠的上书便被搁置了,没有立即向车师国派出救兵。这一搁置,就导致车师认为大汉朝廷无意发兵保护新归附的车师,便又投降了匈奴,并和匈奴人一起来围困耿恭。于是,匈奴人便带着车师人第三次包围了耿恭。

第三次被围的耿恭身先士卒,激励士兵进行抵抗,几次击退匈车联军的进攻。值此万急之时,又幸得一位贵人相助。《易经》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努力了,老天才会保佑你。耿恭心中满怀为国建功的壮志,决心要让大汉的旗帜永远飘扬的西域的土地上,决心不为大汉耻、不为家族羞,艰苦奋斗,直至山穷水尽依旧不放弃。这样的耿恭不仅得到了老天的保佑、感染了周围的将士,使得大家众志成城,还感染了车师后王的夫人,得到了她的许多帮助。一方面车师后王夫人的祖先是汉人,与汉军是同胞;另一方面就是受耿恭及其将士不屈不挠精神的感染,使得她尽力帮助汉军来防守匈奴人和她丈夫的进攻。她经常暗中把敌情告诉耿恭,又不时地供给他粮食军饷。就这样防守了几个月后,汉军的粮食还是耗尽了,于是便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兽筋皮革。耿恭和士兵以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众人全无二心,但死者日渐增多,只剩下了数十人。北匈奴单于知道耿恭已身陷绝境,决定要迫使他臣服,便派使者去招降耿恭说:“你如果投降,单于就封你做白屋王,并挑选美女给你做老婆。”耿恭假装答应来引诱使者登上城墙,等使者来了之后,耿恭亲手将他杀死,并在城头用火炙烤匈奴使者的尸体,使者的下属见此惨状,都跪倒在地,一片哭声。一千年之后,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典出于此。耿恭此举,断掉了匈奴人最后一个幻想,单于大怒,派兵疯狂地攻城,想杀光这些汉人。城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但他们仍在坚持,杀掉每一个靠近的敌人。然而即便如此坚持也不可能让匈奴解围撤退,最后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此前派遣到敦煌运送冬装并寻求援军的部下司马范羌身上了。

等到汉章帝从老爸去世的巨大悲痛中缓过神来,重新审视关宠的上书时,又因为缺乏执政经验而拿不定主意,便召集大臣们开会讨论要不要出兵救援。司空第五伦认为不能派兵,理由是当时通讯不便,在朝廷接到消息的时候,耿恭、关宠就已被匈奴重重围困,再等到朝廷援兵赶到的时候,他们几百号人估计早已尸骨无存了。说到底,这帮人是不相信远在绝域的几百号人能坚持战斗这么久的,但遍观整个朝堂还是有人相信他们的。司徒鲍昱说:“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同“才”)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这是古代版的“不抛弃、不放弃”——咱们大汉,做人做事要厚道,将士远征,危难之际,不管他们了,对外是纵容了残暴的蛮夷,对内是伤了那些忠臣良将的心。现在要是不救他们,以后匈奴再卷土重来,谁还为大汉效命呢?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还算有点血性的汉章帝采纳了司徒鲍昱的建议,派耿恭的堂哥征西将军耿秉屯守酒泉,派酒泉太守秦彭、谒者王蒙、皇甫援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部队,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

汉军昼夜兼程,神兵天降,在耿恭、关宠被围的第二年(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到达柳中城,击破匈车联军,并转而进攻车师的首都交河城。在匈奴兵四散奔逃后,车师国再次投降归附了大汉帝国。

柳中城终于等来了援军,可惜关宠已经战死了。时值大雪封山,道路艰险,前来救援的汉军便不想再往北去接应数百里外的耿恭。一方面,他们觉得气候恶劣、地形复杂,怕出兵后遭遇不测;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关宠都战死了,耿恭及其部下恐怕早已全军覆没,劳师动众的结果可能是一场空。于是王蒙等将领便要商议如何撤军回去,此时,跟着救援部队一起从敦煌出发的耿恭部下范羌坚决不同意撤军,他一再恳求诸将去接耿恭一起回家。但是,面对这漫天的大风雪和叵测的救援之路,大家都摇头叹息,无人愿意前往,迫于范羌的苦苦哀求,便分兵两千给范羌,让他前去疏勒城接回耿恭。两千勇士向北在丈余深的大雪中艰难行军,翻过了巍峨的天山后,终于到达疏勒城。当范羌看见城外的匈奴人时,不禁长舒一口气,证明疏勒城还没有被攻破,耿将军和同伴还活着,司马范羌没有来晚。

耿恭第三次被围后,从八月坚持到第二年正月,军中缺粮又没有过冬的衣服,冻饿交困,等范羌抵达时,城中仅剩26人。范羌趁外围的匈奴人不注意,率军趁着夜色偷偷潜入疏勒城中。城里听到兵马的声音,以为是匈奴人又开始进攻了,大声呼喊同伴准备战斗。范羌眼见要被自己人打了,便大声呼喊:“我是范羌,大汉派军来迎接耿校尉了。”城里人听到是战友范羌带着援军回来了,不禁齐呼万岁。等到城门打开,胜利会师的将士“共相持涕泣”,这帮九死一生的铮铮铁骨流下了英雄泪。在城中过了一夜后,耿恭就带着部队开始突围向敦煌撤退,匈奴兵在后面紧追不舍,耿恭且战且行。回家的路依旧充满着杀机,前有暴风雪的阻挡,后有杀人如麻的追兵,一路上不断有人倒下,但这些都阻挡不住坚忍不拔的耿恭军。终于,他们在三月份成功进入了玉门关,但一同从疏勒出发的26人却只剩下了13人,而且“衣履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在玉门关口看见十三人的模样,千难万险尽在不言中,不禁为之动容,亲自为这十三人打水沐浴,更换衣冠。

郑众上书朝廷说:“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一句“不为大汉耻”,千载以降,犹令人动容。

司徒鲍昱说耿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前汉有苏武,后汉有耿恭。他在耿恭传的末尾这样写道:“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读之泪下,尽是热血忠魂。

相关文章

  • 十三汉将入玉门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除了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为人所熟知外,中间百余年的历史都往往...

  • 十三将士归玉门 -

    《后汉书·耿弇列传》中,记载了东汉军队一次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军的行动,虽然篇幅短小、后人所知甚少,但惊...

  • 十三将士归玉门

    今天分享一个令人血脉喷张的历史故事——十三将士归玉门。 公元74年,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

  • 十三壮士归玉门

    公元 75 年,屯兵在西域车师后部的汉将耿恭,因为凛冬将至,天山苦寒,派出了一名军吏范羌,东归到敦煌郡,请求给士兵...

  • 十三将士归玉门

    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耿弇之侄,一位比之任何名将都毫不逊色的青年将领,一位被匈奴人奉若...

  • 十三将士归玉门

    首发于我的公众号【黑笑小说家】 ———————————————— 某一天在地铁上昏昏欲睡时,一部标题为《十三将士归...

  • 十三将士归玉门

    在朝臣争吵不休是否救援边关将士时,另一高官司徒鲍昱站出来,竭力请求派援兵,他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

  • 十三将士归玉门

    在汉朝,为了防止匈奴实力增长,自汉武帝时期开始,便实行在西域设置校尉并屯兵的政策,否则,匈奴会从西域大大小小的国家...

  • 汉将

    一朝披汉甲,万里御强胡。 走马长城外,行兵北海隅。 飞旌过大漠,杀气凌幽都。 千载殁名姓,空留骇骨枯。

  • 玉门关--千百年来挥不去的乡愁

    今古沙场惟白骨,几人生入玉门关。 关于玉门关,能马上联想到的诗句,就是那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三汉将入玉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hu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