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如何有效阅读读书读书笔记
在44岁读到的这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44岁读到的这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

作者: 林涛乱翻书 | 来源:发表于2016-03-27 21:42 被阅读144次
    郝明义是一位台湾的出版大家,在两岸的出版界大名鼎鼎。随便举两个例子,他当过时报的总经理,曾创办了台湾大块文化出版机构,做过台湾商务图书馆的总经理兼总编辑,一些著名作家,如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的作品,都是经他之手引入台湾。他在出版上取得的成就可以是令出版人高山仰止的。而在他的诸多个人著作里,有关读书的主题,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个有关读书方法的经典图书,这本书也是籍由郝明义在台湾引进出版的。郝明义曾在他的《越读者》中说,在他遇到这本书之前,虽然做了很多年的出版工作,与图书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但是对于阅读仍然充满了困惑,而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书籍与网络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困惑搅动的更加混乱了”。虽然天天与书打交道,日日读书,他的感觉却像什么都没读过一样。

    幸运的是,在四十四岁这一年,他发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立刻有一种拔云见日的感觉,解开了他多年困惑,遵从书中的指导,他慢慢理清了自己的阅读脉落,对自己的思索做了印证,也有了归纳,在随后的几年,他在工作中不断地对自己的归纳进行实践,也进行摸索。最后就有了这本《越读者》。可以说,如果没有遇到《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郝明义的阅读也不会有“重生”的感觉。

    可为什么他会在四十四岁才遇到这本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书呢?这未免太令人不可理解了吧。这其中的缘由我们无法得知,一个人与一本书的相遇,无论早晚,总会是在恰当的时候遇见。其实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经典的书籍,一些书甚至是可以改变他的人生与价值观的,只是那时候因为年轻,因为知识与修养的问题,大多会错过,而自己又浑然不觉,待到多年以后,再次相遇,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但其实恰是最好的时间。

    郝明义与这本书相遇,其中还有很多机缘巧合在里面。1998年的时候,他与朋友闲聊时谈到一个在美国风靡一时的电视游戏节目《21点》,当时的查理·范多伦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年轻教授,连续获得了14周冠军,震惊了整个美国,还上了《时代》封面,上电视谈话节目,一时风光无两,成为了媒体明星。可是两年后,有人检举《21点》节目存在作弊行为,节目内容事先有套招。开始时节目组与范多伦都表示否认,但随着调查层层推进,最后连国会都召开了听证会,最后范多伦也承认自己“介入此事甚深”,举国哗然。也因为这一事件,美国形成了一项新的规定:严禁电视节目由一家广告商赞助,以免独家广告为了收视率而操控节目。

    因为这一丑闻,范多伦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雇,而恰巧在这一时候,艾德勒收留了他,这也就有了后来两人合作共同出版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工作之余,范多伦对这本书进行了大范围的修编与增加。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书,即是两人共同署名的。

    郝明义正是出于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而读了这本书,也正是因为读了本书,解开了他多年的阅读疑团。更使他萌生了在台湾出版这本书的强烈想法,并得以施行。而在谈到这本书之时,郝明义觉得自己作为一句出版者在44岁时才读到,实在有些无地自容,他也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便读到这本有关如何阅读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呢?

    这是一个疑问号。同时又几乎是一个无法假设的结果。年轻时如果遇到了,就真的是一件幸事吗?很多偶然的背后,其实是有一种必然的趋势在里面的。

    后来,也许是为了弥补相见恨晚的缺憾,郝明义担任了这本书的中文译者。而上面这段感慨,也被他写进了这本书的译序当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44岁读到的这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lj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