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宰相的权利又再降低。宋代也有三省,但门下、尚书二省搬出皇宫,唯留中书省在皇宫内,单独发布命令,所以只有中书省的长官才称得上是宰相。唐代一品、二品只授以元老之臣,三省长官既宰相均为三品。宋代,丞相是正一品,枢密院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是从一品,与宰相并列为宰执之臣。
可宋代中书省与枢密院“两府并立”,枢密院专管军事。如汉代一样,宋代宰相管不了军事。不仅如此,宋代宰相还管不了财政。宋代将原属于尚书六部下的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地位提高,独立掌管全国财政,长官称“开府仪同三司”。而且,宋代宰相还管不了人事,宋代设有“考课院”,这样原属尚书吏部的用人之权,又不在宰相了。
这样,到了宋代,不但唐代的宰相制度被破坏,连尚书省作为行政总机关的制度也被破坏。
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一定有它的时代背景。宋太祖原为“殿前都检点”,只是一个皇帝的侍卫长,“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五代时期,皇帝如同走马灯经常换,宰相却相对稳当的多。不倒宰相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十位皇帝,可见皇帝的体统尊严反不如宰相。估计宋太祖有一种自卑感的心理,也从稳固皇权出发,便蓄意减夺宰相职权。
宋代的第一任宰相赵普,又刻意维护皇帝的尊严。唐代君臣相见,宰相还有座位,到了宋代,赵普自谦避让不坐。这样皇帝的尊严是慢慢地抬起来了,可后来的人,却看不到这背后演变的原本意义,只记得皇帝尊严和宰相卑微了。
可惜后代的皇帝,再也没有一个像唐太宗那样,能够拨乱反正,君权与相权的平衡被破坏得也越来越严重了。但我们也不能据此说,中国历史只有独裁和专制。
宋初遇某官出缺,宋太祖叫赵普拟名。赵普提了一个宋太祖平时讨厌的人,宋太宗很生气,将赵普的折子给撕了,扔在地上。赵普捡起来,用浆糊黏好。宋太祖再问时,赵普再将这折子递上。宋太祖问,为何还是此人。赵普答,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宋太祖就同意了。
赵普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他有多么的杰出,也不是他具有儒家的气节,纯属于当时的社会习气,做一个宰相就应该做这样的事。
汉代宰相管着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管着谏官,谏官主要是谏讽皇帝的言行。到了唐代,谏官隶于门下省,仍是宰相的唇舌,只去纠正皇帝的错误。到了宋代,这一制度也变了,谏官独立出门下省,又是由皇帝任命,连宰相举荐都不允许,这样谏官的矛头不再对着皇帝,而转向宰相。谏官以言为职,说的不对没有责任,不说话就是失职。时间一久,只要宰相说东,谏官偏要说西,形如水火,等于无形中养了一班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政府人员。宋代的许多宰相受谏官掣肘,最后不得不辞职不干。范仲淹、王安石改革失败,与谏官掣肘不无关系。
好在宋代的皇帝少暴虐、专擅之人,但权利大了,不免爱私发命令,下下手条,当时称作“御札”。有人就乘机利用“御札”揽权干坏事,这样权相奸臣就开始冒头了。到了南宋宁宗时,动不动下“御札”,激起了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被认为是亡国之兆。
大体而言,两宋在制度上比较起汉唐虽然君重相轻,但宋代的君还像一个君,相也还像一个相。
自元迄明,中书省还是正式的宰相。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惟庸谋反案,从此废了宰相制。这样唐代的三省制,到了明代中书、门下两省皆废,只余尚书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一切大权都集中到皇帝身上,中国政治开始步入专制独裁时期。
但皇帝的精力毕竟有限,一个人管不了那么多事,因此在皇宫设立内阁,皇帝的秘书就叫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权力较重,但品级不高,只有五品。后来,六部中的一部分尚书,慢慢就兼内阁大学士。
明朝时,皇帝一天要上朝三次,还要看无数的奏章,这是多么厌烦的事。明太祖当过和尚讨过饭,有精力去做独裁的皇帝。明成祖从北京打到南京篡夺了皇位,也算亲手打天下,也有精力亲躬事务。再下去的儿孙们,生于深宫、长于深宫,偷懒成性,把政权交给内阁,内阁的权力慢慢重起来。
可明朝皇帝与内阁日常又不见面,双方沟通交流要通过太监,这样太监就开始弄权了。有的皇帝还不上朝,不问政事。明万历皇帝做了几十年皇帝,有二十几年没上朝,当时传说他抽鸦片,这也很有可能。这样,所有的实权都落在太监的手里。太监的领䄂称司礼监,逐步坐大成了真宰相,甚至是真皇帝。
这一切不能怪朱元璋儿孙不争气,要怪应怪他定下的制度不好。明代太监干预政事,比任何朝代都利害,这应该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
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只能与太监相联合,才能揽到实权。从法理上来讲,张居正不是宰相,问政揽权是违反了明朝大本大法的,他在自己的辞职奏章中也说“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可在当时更无一道正式命令叫他代理皇帝,当时清议也把他当权臣而论。当然,放在汉、唐、宋等朝代,张居正绝对是一位好宰相。
清代的制度承袭明代,总体上缺乏改革的动力和举措。到雍正朝时,在内阁之外添设一“军机处”,也就是所谓的“南书房”。军机处本来只负责军事命令,后来清朝皇帝只在南书房议事,国家重要政令都从南书房发出,军机处就取代了内阁。
清代比明代更独裁,“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由军机处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其他人不能看。比如,有关财政问题的,送给福建巡抚,连户部尚书也不能看。这样的政治命令,只能说是皇帝独裁的法术。
清代的皇帝总体上还算勤政,可是没有好的制度,更无好的政策,最终难逃衰败的命运。带着一个国家走向衰败,明、清两朝制度难辞其咎。晚清时期,曾试图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样一个缺乏改革的朝代,剩下的只有被推翻这一条路了。
现在有人把明清走向衰败归罪于儒家思想,更确切地说是理学思想,这未免有点牵强,试问春秋战国时期的不断战火,难道是学术百家争鸣引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