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佛门寺庙热闹异常。烧香进贡之芸芸芸众生中,年轻人的比例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社会热议。网络上评点这种现象为:“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上香,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求佛。”
很难对上香求佛这种行为作出是非曲直的判定。这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是人们行为的自由,并没有干预到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他人的正常生活。
愈来愈多的年轻人烧香拜佛,至少反映了年轻人内心的迷惘、无助和焦虑。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激烈,都会导致年轻人心理和情绪产生压力异常和暂时性扭曲,亟需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调适和优化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以免失去平衡而无法逆转。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一个社会需要给大众提供解压阀和缓冲剂,让人们因种种原因导致的身心疲惫有一个释放缓解的途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即便是年轻人,也需要通过精神寄托来陪伴你的人生旅程。虽属临时烧香抱佛脚,不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但只要能够治愈自己,避免精神失衡,从而以正常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便对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
上香求佛只属于精神的范畴,不能直接产生物质上的效应,物质状态的改善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上班、上学等实际性的操作来实现。而求佛更是单向的诉求,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对象,佛祖固然存在,但只是一种广义的存在,并不针对具体的个人。
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一切皆是因果”。世间万事万物的演变规律都是因缘果报,前世的因,后世的果;前事的所作所为其实已经为后事的必然结局埋下了伏笔和种子。
人生贵在趋利避害。任何一种利或害的结局并非来自于主观的意念和祈祷,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决心、信念、意志和最为关键的行动。真实的付出不一定会有美好的回报,但圆满的结局一定来自于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正确有效的行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二,就是“苦与无常”。人的一生,苦是常态。同时,人生却又无常,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意外和明天难知谁会先到。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常态,芸芸众生很难例外。在此前提下,我们是回避还是面对,是祈祷还是发奋,是求佛还是求己?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时代,可能答案会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共性,即祸福难料,祸福相倚;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如果不想逃避人生,就只能直面人生,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所谓苦尽甘来,甘不是来自于上香或者求佛,苦也不会自行消尽,只有你自己才有可能击退一切困苦,迎来甘甜的那一刻。
自助者天助。求佛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