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告诉你,为什么好朋友会渐渐走散?

苏轼告诉你,为什么好朋友会渐渐走散?

作者: 祝你一生自由 | 来源:发表于2023-01-17 08:24 被阅读0次

在宋朝的文人中,苏轼大概是朋友圈最大,结交朋友最多的人。

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从皇帝百官,到贩夫走卒,他都一视同仁,倾心待之。

五湖四海,各行各业,都有他待之为友,和待他为友的人。

但是“相遇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很多至交好友,随着人世变迁,一点点在他的生命中隐形,终至消失。

有的甚至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

曾经以为的天长地久,终究难敌岁月消磨。

人生总无常,无论是谁,都只能陪你一程。

际遇不同,不必相伴。

鲁迅曾写过一篇小说《故乡》,记录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闰土。

两个人年纪相仿,闰土管他叫“迅哥儿”,带他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三十年后,再次重逢。鲁迅本以为可以重温旧日美好,可闰土却张口叫了一句“老爷”。

一层厚厚的障壁隔在两人之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友谊。

岁月在变迁,我们都在变化。

曾经的朋友,曾经的友情,也会一点点模糊掉。

曾经的“拖家带口来相见”,慢慢就变成“渐行渐远渐无书”。

苏轼和沈括也是这样。

两人本来是翰林院的同事,平时一起上班,谈论诗文,在青年时期有着很不错的感情。

可是后来苏轼外放地方,沈括在京城跟随王安石变法。

两人的生活轨迹南辕北辙。

沈括在京城,深受王安石器重,每天想的是如何把新法落实,富国强兵。

苏轼在地方目睹民生艰难,到处讲新法的弊端。

沈括去杭州巡查,看望苏轼。

苏轼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昔年好友,与他无话不说,无话不谈,自己讽刺新法的诗,也都拿给他看。

可他不知道的是,沈括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沈括了。

沈括是新法的先锋,是王安石面前的红人,也是苏轼自己口中的祸国者。

身份已然对立,好友变成了敌人。

回京之后,沈括摘出苏轼诗文中讽刺新法的句子,上告朝廷。

这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伏笔。

苏轼遭遇人生第一次“滑铁卢”,几乎丢掉性命。

而沈括这位大科学家,也留下了一生的污点。

后来新党倒台,苏轼路过润州,沈括心中有愧,亲自接待,以延州石墨相赠。

苏轼礼貌地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夸赞沈括的功绩。

字里行间客气异常,早已没了当年的亲密。

人是一种环境动物。

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境遇,塑造着不同的人。

当我们在时间线上分开,彼此踏上不同的旅程。

不同的际遇镂刻着不同的人生。

无论我们如何不愿承认,很多时候,这一刻,就是友情的终点。

三观不同,不必相融。

我们总说三观不同。到底何谓三观不同?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

你敬畏天理,他崇拜权威,这是世界观不同。

你站在良知一边,他站在赢者一边,这是价值观不同。

你努力是为理想的生活,他努力是为做人上人 ,这是人生观不同。

夏虫不可语冰,三观不同的人,连吵架都吵不明白,更何况是做朋友呢?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

看到地上的金子,华歆高兴地去捡,管宁不为所动,继续除草。

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大官穿着礼服从门前走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热闹。

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这就是“管宁割席”的由来。

志同为朋,道合为友,三观契合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一旦三观产生差异,再也无法相融。

苏轼和章惇在青年时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个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

章惇曾经拍着肚子问苏轼,自己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苏轼说:“都是谋反的事。”

言笑无忌,其乐融融。

然而时移势迁,两个曾经的知己,终究因为三观不合分道扬镳。

在苏轼眼里,新党旧党都有可取之处,政见不同是君子之争,不涉私交。

而且他生性淡泊,对官位也没有那么大的热心。

章惇不然,为了权位,玩弄权术,拉帮结派,相互攻讦,朝廷被弄得乌烟瘴气。

苏轼无法接受,与弟弟苏辙一起把章惇逐出朝堂。

后来旧党倒台,章惇得势,登上宰相宝座,第一件事就是找苏轼寻仇。

一次次贬谪,从英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成心要把这位老友赶尽杀绝。

几十年的友谊,就这样烟消云散。

古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果彼此之间相互理解,三观契合,哪怕是相隔千里,也不会有那么大疏离感。

真正的距离从来都不是物理距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三观与心性。

飞鸟与鱼不同路,从此山水不相逢。

当三观不同,也意味着我们终将走向一条不同的路,匆匆岁月,各奔前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告诉你,为什么好朋友会渐渐走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pt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