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刘未鹏《暗时间》的读书笔记,这是一本冷门而质量上乘的关于效率学习的方法论的书,向我们提供了数种“元知识”——帮助我们获得新知识的知识。
以下为摘录式分享(粗体为原文)。
“暗时间”是作者新构的一个词,靠推理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暗时间和时间最大的区别是,它的量度、流速是因人而异的,只有在专注思考的时候,暗时间才会存在。为了完成某事而“投入时间”是不够准确的说法,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时间仅仅被消耗了不能视为已经构成某件事情的“成本”;存在“效率”的时间消耗才是有效投入。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所必须的。相反,任务切换是非常耗费心力的,必然带来低效。1个连续60分钟的学习周期和6个10分钟的学习周期相比,前者会效率得多。能不能保持专注,不看计划有多完备,而取决于“抗干扰”的执行力。
专注作为一种能力,恰恰是在“良好的环境”中训练不到的。从长远利益角度,应该有意识地沉浸在信息纷乱的场所来学习,这个过程最好是渐进的,以期最终做到闹市中如若无人。
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在兴趣项目中专注不难,在不是兴趣的项目中做到专注才是能力的体现。以不是兴趣为由不做某事的代价就是,专注能力始终没有提高,当日后必须要做之事恰恰不是兴趣之内的时候,短板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你所用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在回忆当中,记忆材料编码了越多的线索越容易被提取。将大脑看作一台装置,学习是信息的“录入”,应用则是信息的“检索”和“导出”,检索的效率反映的是知识掌握的程度,提高检索效率有两种方法,一是“团块化”,将简单的信息扩充成充满细节的“大文件夹”;二是设置“锚”,像密保问题提示一样,可以用一个简单词汇“钓”出大块信息。
大脑的运作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且非常高耗能,因而思维是有“体力”的,思维体力指能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跑步不可能无休止、不间断进行下去,持续思考的过程也会不断积累疲劳度,所以脑力活动中也需要仿照进行体力劳动时会采用的策略,如规律的作息、合理的休息间隔、轻重任务轮转等。
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并不代表你的过程错了。结果正确也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确。总结和反思是需要的,但总结和反思同样是一项需要训练的能力,能力低下导致的错误归因容易造成“左右打脸”。现实中的多数事情都不是“是/非”二元的,而是概率分布的。说A策略更值得选择,不是因为A通向必然更好的结果,只是它得到那样的结果的概率更高而已。比如押注一颗骰子掷出奇数还是掷出“6”的赌局,押了奇数,结果却出现6(极端点还是连续两次),我们可不能总结出原来的做法是不对的的结论。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我们在大脑中失败的次数越多,在现实中失败的次数就越少。常言“经一堑长一智”,如果总是需要经受各种打击挫折才能长智,就不是具备大智之人了。其他动物是必须先“经历”后“习得”的,人则不同,可以通过观察、共情、思考将他者经验移植到自己身上,“白嫖”受益。
意志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正确的方法,而非天生。能够改变既有的习惯,依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行动力差很可能不是一种惰性,而是一种知识不足的“愚钝”,道理没想清楚,自然大脑无法决断,身体无法行动。另外,如果吸收知识像嗑药那样,有病才去用,未免太明智了。(不明智似乎就是不明智的原因……)
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如此,正是留下以上文字的原因所在,希望我讲得清楚了。
更多内容见公众号:伯林的狐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