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留存记忆的儿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那时,物质生活是贫乏的。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家家户户,经济状况都差不多。吃饱不成问题,吃好那是奢望。所以,那时的人们,尤其是小孩子,对过节,有着朝圣般的祈盼。
过节,对于孩童来说,不仅仅意味着餐桌上的食物能丰盛一些,可以吃到平日吃不到或不舍得吃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因节俗不同,以农耕为主一成不变的单调生活会增添一抹异彩、几多情趣。
因为差异,是最能引发小孩子注意的。生活因节庆时不时来一段小插曲,转换一下节奏,对于刚过温饱线的孩子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喜的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ec79817e56a680e3.jpg)
春节拉开一年的序曲。之后就是元宵节闹花灯,二月二龙抬头。然后,清明节到来,紧随其后的是端午节……上半年就这样随着几个节庆点有滋有味地度过了。
除了春节,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清明节。扫墓祭奠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在乎的是有鸡蛋吃,有秋千荡。
那时,乐于满足孩子们需求的家长,都会在家里给孩子们架秋千。
有的架在院子一隅,结实的圆木搭架。两端用圆木搭成三角叉,深埋地下。上面架一横梁,用铁丝、钉子、绳子等固定。横梁上拴两根粗麻绳,麻绳下面两端穿入一木板。木板长的可容两个孩子一起荡,短的可坐一大人。
有的就架在过道横梁上。过去,有的人家过道很长,那是因为院子里盖了厢房。过道是留出的入户门,一般在厢房和南墙之间。厢房有多宽,过道就有多长。过道顶和房子一样,有木梁。木梁是承重的,很结实。木梁上面是草垫,所以很容易穿绳。两端绳一搭,下面坐板一上,一个小秋千就搭成了。
如果家里实在没有条件搭秋千,孩子们也不会觉得遗憾。他们可以去小伙伴家蹭秋千,还可以互相推摇,让秋千飞得更高。他们还可以到村头,跟着大人荡高秋千。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5f7f1261ce7ce0b0.jpg)
那时清明时节,每个村子都会搭建高秋千。秋千有多高?反正在我们小孩子眼中那是高耸入云的。
高秋千是给大人们比赛用的。规则是不用人助力,就靠自己站在上面用脚蹬,看谁荡得最高,姿势最优雅,持续时间最长。
还真有些荡秋千的高手。他们在上面“飞”来“飞”去。飞到最高处,头都朝下了,有的都敢表演几个动作。下面看的人提心吊胆,上面的人却一脸的悠然惬意,真是羡煞人。
小孩子们对高秋千也只有羡慕的份儿了。即便想上去试试,大人们也不允许。我记得有一天傍晚,大人们散场了,我央求二爹让我上去试试,二爹就让三爹把秋千绳稳住,把我抱起来放上踏板。结果绳一晃,我一紧张,踏板就失控了。幸亏二爹没完全放手,我才没有仰面朝天栽倒在地上。那时我大约四五岁,此后对于村头的那高秋千,就只敢远观,不敢近试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67187a53f1ef99a8.jpg)
好在我有架在过道里的小秋千。
大多时候,都是小姑姑陪我玩。她哼着歌轻轻摇着绳,我就轻轻地在上面荡漾,直到过足了瘾。有一次竟然在上面打起了瞌。小姑姑正出神没发现,还在继续摇,直到我扑通一声坠地大哭。倒也没大碍,只是背部有擦伤。只是害小姑姑让爷爷奶奶好一顿训。
后来我能自己玩了。在大人们“小心!小心!”的提醒中,我经常把秋千荡得飞过过道沿墙。那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院墙上的高空愈加令人向往。
我也会到邻居家找小伙伴玩。因为他们家的秋千架在院子中央,比我家的高很多。大家轮换着坐在秋千上,两边都有人推,自己只需抓牢就好。也有的小伙伴喜欢站在上面自己荡,学那些高秋千比赛的大人模样。当他荡出新花样时,大家齐为他欢呼。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51a6eea264420645.jpg)
秋千架一般会热闹半个月,之后就被拆除了。热爱秋千的小伙伴们只有渴盼来年。
至于我们那秋千架上的岁月究竟荡到了何时?我记得,我的秋千,十岁左右就不见了。这样推测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村里的高秋千,貌似也是在那时不见了踪影。大概是因为分田到家,村子里的工厂越来越多,人们再也没有那般悠闲的时光,也就没了那样的闲心了吧?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比如七十年代末,电视逐渐进入千家万户。那高高低低的秋千就这样,不知不觉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58aaac265d88cd16.jpg)
如今,随处可见各色各样的秋千。只是秋千,已不再是清明时节特有的符号。
清明一年一度。儿时那秋千摇啊摇的岁月,一去不复返。连记忆里的印迹,也渐渐淡漠,很快也会消逝在岁月的长河。好在我们还有文字可以留存。
不知你记忆里有属于你自己的秋千吗?它又是怎样的模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