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听曾老的的节目,对情绪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人是天底下最讲道理的,但是一生气就变成最不讲道理的。这是为什么呢?都说中国人能屈能伸,就是因为弹性太大,变得很容易情绪化。
曾老讲我们从小就背负了太多的情绪负债,总是喜欢动不动就生气,生气是什么呢?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之前,我遇到一位奇葩同事,把对别人的怒火全部发泄到我的身上,美其名曰帮领导教育我应该怎么处事。我被他批评地一脸无辜,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后来,我就在心里埋怨她,生了一天闷气,跟领导诉说奇葩同事的离谱行径。虽然,她事后嘴上跟我道歉了,但还是趾高气昂的表情,根本没有认错的态度。我感觉我现在把这件事写出来还是有些气愤,我可能气愤的点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我不能理解一个我认为是好人的同事,为什么突然间会变成坏人。
曾老就告诉我们,如果还依赖从前,依赖父母,依赖好坏来判断一个人,那还是太天真了,说明不成熟,还跟小孩子一样会情绪化。要明白人们是没有同情心的,有的只是对弱者的同情,哪怕对那些被诈骗钱财、投资破产的人也不会同情,这就是人性,虽然很残酷,但是人们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持中庸的原因。同时,一个人没有好坏之分,不能拿单纯的好来评判一个人,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一个人。就拿我刚才的同事,说她是坏人,她平时也会给提供一些有帮助的建议。说她是好人,她却背后捅刀子。人往往是复杂的、多面性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就不会过度执着于她为什么不好,不会对一个人有着过高的期许或者期望,我们的情绪也就不会受其影响,处事就会波澜不惊。
曾老还告诉我们,情绪不是外部引起的,而是变化的,控制的方法就是内观。当询问一个正在气头上的人“怎么生气了”,回答一定是“都是某某惹我生气”,再问某某,回复一定是“我没惹她生气”。所有人都喜欢把责任往外推,这样能减少自己的压力,但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没有任何改变,而是要自己尝试去改变,才会有实质性效果。
再拿我同事的例子,我会怎么做呢?我可能听完之后,会意一笑,然后回复“您想要批评的人刚才已经出门走了,我帮您传达一下哈”。然后爽歪歪的坐下,那是多么威风帅气呀!
当然,一个人能情绪稳定并厉害,最厉害的是不只自己情绪平稳,也能够让身边的人情绪稳定,就是曾老所说的修己安人。在我的身边,老公的情绪是最稳定的,孩子的情绪是最不稳定的,我处在中间状态,我也在努力调试自己变得稳定。治标的方法,比如发泄、写作等等都治标不治本,治本方法就是改变内心,就是说孔子所说“反求诸己”。
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有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和真实的世界不相符,我们拥有太多的一定,一定就是情绪炸弹的导火索。孩子一定要得到想要的玩具,我一定能够评上职称,孩子考试一定能够考前十等等。这些一定,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如果没有情景重现,就会失衡,就会情绪化。当我们情绪化,我们总是会抱怨命运的不公,老天爷不公平,那反问自己如果痛苦转移到他人身上,老天爷就公平了吗?每一个生病的人都会问“为什么我要承受这种痛苦”,没有为什么,这个世界就是无常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好状态去接纳。
每种情绪都是有价值的,多种体验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完整。健康的时候享受身体健全带来的精彩,生病的时候学会珍惜疼爱自己的生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话“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这就是为什么人往往在经历苦难之后,才会顿悟,还会有更多丰富的情绪体验。
总结一句话,试着把情绪当做一种警戒,当警笛声发作的时候,就是改变自己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