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与洛通过自己的演奏与教学经验,发现想要扎实掌握一门乐器的某种演奏技术,主要分为3步。
以下以吹管乐器的“吐音”为例,为大家展开说明。
一、了解
这是在前期阶段所要做的事情。任何知识与技能想要扎实得掌握,第1步都离不开我们主动地对其了解。
了解也可以说,是自己的头脑“明白”了,但身体还未产生行动,还没有做到。
了解的途径与“渠道”有很多。就拿练琴而言,想要了解吹管乐器的“吐音”是如何演奏出来的,途径可以是听自己的老师讲解,也可以与已掌握的乐友交流,还可以去收集、查阅资料。
书籍、教程、教学专辑、网课……线上线下都可以。途径与“渠道”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的质量。
切实、完整、“深入浅出”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琴者更好地“打好基础”,以便于后续的练习。
所以我们学琴者,从这第1步,就要保持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力,甄别一下所学内容的质量。
就像吹管乐器演奏“吐音”这一知识点,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程与资料,所谈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有的认为,“吐音”是舌尖抵住了上颚,从而阻断了气流,形成了声音上的“爆破感”。所以在演奏时,要先将舌头抵住上颚,摆好位置。
也有的认为,舌尖并没有抵住上颚,而是抵在了上颚前面的上牙背面。而且不容易找准位置,需要通过“念字”法,念1声近似于“tu”的发音。
只要能念得放松与基本到位,舌尖的位置就无需多虑。
那我们学琴者,对于不同的演奏技术讲解,究竟该如何作出判断呢?
答案是,对所有的观点既先都接收,又都存留一份“质疑”。
而后将在第2步中,加以验证。
二、“反馈”
这是掌握一种演奏技术的中期阶段,也是耗时最长、最磨练心态的阶段。
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对之前所了解的,一种演奏技术的所有理论讲解,一一进行尝试。
而后通过练习所获得的“反馈”,总结出自己的练习经验。
就像吹管乐器的“吐音”奏法,学琴者只有深入其中,切实通过练习感受后,才能在身体与头脑中都明白,只靠舌尖抵住了上颚,是无法形成良好的“爆破感”。
必须通过“念字”法的“辅助”,才能使舌尖在位置与力度上都运用到位。整个过程,其实用不着考虑舌尖的具体位置。
而这些体会与经验,都是学琴者通过切实的练习所获得,是最真实的“反馈”。
只靠了解与思考,得不到真实的“反馈”。
三、“成型”
这是掌握一种演奏技术的后期阶段。想要让你的演奏“固定”下来,形成“套路”,同时逐渐变得“精确”,你需要不断重复以上两个步骤。
边练习,边根据“反馈”,反思与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练习经验。
而后再拿着这些经验,尝试去指导之后的练习,形成经验上的“叠加”与“迭代”。
就像吹管乐器的“吐奏”,如果每次都能清楚、干净地完成发音,而且还可以在一定速度与强度中保持住,则说明该项演奏技术已基本“成型”。
“成型”并不意味着已完全掌握了一种演奏技术。所以想要使这项演奏技术每次都能轻松“用出”,不再失误,则必须在“成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一定强度的重复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