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成圣之路(1561)道德经:“无为而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

成圣之路(1561)道德经:“无为而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

作者: 今日昱言 | 来源:发表于2023-12-28 18:20 被阅读0次

    (你)不需要指教(别人),别人看到你就春风化雨似的,知道要怎么做

    这是最高的境界。

    我们可以先初探一下这个境界是怎么一回事,以增强切身体验

    比如,你见到有的领导,不自觉就能进入他的节奏,他只是或站或坐在你的旁边、甚至他在你比较远的地方、甚至在电视上,他什么都没说,你就浑身充满了斗劲,你就充满了力量,这还是其次;更神奇的是,你看着他,他也没说话,你就突然有了方向一些困扰你很久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百想不得其旨的问题好像突然间都解开了、有了答案

    今天(12月28日)就碰到这么一位,当然样子还没怎么看清,坐的有点远,他开始发言了,我这里才突然眼前一亮。

    这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也是老子“无为而至”的境界;

    这个状态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磨砺达到的。

    那么关键来了,怎么学习,怎么磨砺,如何达到?

    首先,我们先说这个“无为而治”

    这个“无为而治”不是啥都不干,他不是针对普通人的,普通人连“无为而治”的资格都没有,想要“无为而治”,前提是必须有恐怖的实力打底。参阅《成圣之路(1537)终触得《道德经》一点精髓了(3500字长文,极其重要)》。

    这个“无为而治”是对外的无为,对内(对自己)是极其严格、极其自律、要求极高的。

    对外的“无为”,也是表面的“无为”,只是因为它顺应规律,让人们觉不出来罢了。

    正因为“觉不出来”,所以“百姓皆谓,我自然”,所以百姓愿意去做,而不会遇到阻力。

    然后,我们再说这个怎么学、怎么磨,怎么达到?

    首先,先打消“捷径”心。“万丈高楼平地起”,想实现“无为而治”,是必须要下一番苦功夫的,想着走捷径、读一遍秘笈就通关是不可能的;

    其次,积累知识。《道德经》反复看,找个喜欢的名家解释,反复看,不同的解释,对比着看。

    最后,事上磨。理解知识,需要现实做事的经验做基础;应用知识,也需要现实做事的反复反馈、校正,然后才会知知识的真义,然后才会正确应用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然后反过来,促进做事的时候更得心应手。

    最后呢,实现了个啥,要怎么做呢?

    最后,你充分掌握知识了,充分了解了事物运作的规律了,说话、做事能常常抓住本质了,别人对你形成“你是这样做事的人”的认知了,然后,就实现了“他们只要见到你,就会知道要怎么做

    原理是什么呢?

    比如,你上班犯了错,你就开始想象老板知道了会怎么指责你,那么,当你在这么想象的时候,你就有了“你老板”的心了,而你老板自始至终没有出现;

    比如,王阳明在龙场,环境险恶,他想象着“圣人处此境,当如何”,然后,就知道了孔子会如何做,然后对于“处此境”这个事,他就能按孔子的标准、圣人的标准去做了,而自始至终孔子没有说话(孔子是春秋时期的,王阳明是明朝的);

    所以,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孔子没说话,但我能按圣人的行为去做事,在做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但是,孔子没教我,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怎么就成了圣人了?

    其原理是,我们是根据孔子的言行,推知了其言行特点,然后,我们根据目前的环境,想象孔子在应对此境,就能得出孔子的应对之法了。

    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心里本就知道要怎么做,只是平时被各种杂念蒙蔽太多,(良知)无法发挥作用而已

    但,如果经由想象“圣人处此境当何为”,借由圣人这个桥梁,这个纽带,我们可以强行让“良知”工作,让心按照“孔子轨迹”“圣人轨迹”运作,那自然就得出“孔子之策”“圣人之策”了

    到现在,你就解决了“圣人之策”如何出、我怎么就“本自具足”的问题了。

    然后,我们再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为而治”的事。

    因为你的一贯表现及相应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所以见到你,就对你要采取什么行动有预期,对这样的行动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有预期,然后甚至对你对这样的效果有何反应也会有预期

    如果这个效果一直是好的,那么大家见到你→想到了预期→想到了预期的效果(还是个好效果)→那么自然就知道要怎么做了

    而你呢?实际上,你可能什么都没说,别人是根据你的特点,然后惯性的向前思考,惯性的得出结论的

    这是个经验性的结论,具有统计意义;

    这也是个基于人性特点的结论,因为你只要一直做的事效果都不错,那么你肯定抓住了人性的特点,然后人们见到你后,无论是根据你的特点推理还是根据人性推理,其实都是一个事、走的都是一个路径。

    那你要问了,你今天见到的这个人,你之前没见过,仅凭几句话,怎么就让你眼前一亮了呢,你怎么就能对他产生预期了呢?

    这是个好问题。

    因为“道”即规律、即人性,无论干啥,基于是基于人性的,而且能熟练应用的,其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尤其是正式发言)肯定是带有它“独有的逻辑”与“出发点”和“目标点”的,这样,很容易获得有共同想法的人、或者说很容易获得任何一个正常人的认可(这就是可以“润物无声”的原因),因为这是基于“道”的、基于“人性”的。

    那么好了,我不了解他,我怎么对他产生的确定预期、产生好感的呢?

    因为这个时候,我就不是根据他的行为特点进行预期了,我是根据“他眼前的行为”→发现其“合道”“合人性”“抓住了规律”“抓住了本质”“抓住了道”→然后,我知道他是知道“道”、知道“人性”的,然后对他就产生好感了。

    2023年10月3日初稿

    2023年12月28日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圣之路(1561)道德经:“无为而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vs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