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就是这么做的啊!也没人说过不同意见,怎么到我接手就说我不懂规矩呢?”林惠委屈的掉了几滴泪。
这件事源自于一次内部审核,缺少内培记录影响了整个部门的总体得分,而内培这件事确实在大家忙碌的一天中经常被忽略。
“就是面子工程,记录能够证明一切吗?还不是一样工作,一样拿优秀团队嘛!”林惠越想越来气。
这件看起来只是一年忙碌的256天中的小插曲,但背后的一种惯性却将影响你很长时间,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
“回头看看以前都是怎么做的(写的)”
这句话是老员工们经常用来告诉新人的不二法则。确实,80%的工作能够找到参照系,比照前人的工作模式也是上手工作最快的办法,但还是要因事而定,切记要远离“只按惯例,不守规则”的惯性。
守规则,让人听起来感觉死板,但却是职场生存的第一法则。规则是贯穿整个工作全过程的重要元素:工作的由来要有依据、工作的实施要有节点、工作的成果要有量化,这些无不是规则二字的具体表现。
相反,如果将规则置于一旁,将惯例作为法典,风险将大大提高。因为惯例之所以不是规则,是由于具有阶段性,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部门领导的更迭带来的领导风格的变化、公司经营重点的转移、政府及社会公众的诉求等等,最近几年的环保压力就是典型例子,很多公司的环评都在集中上马,而相应职位的人员的岗位压力也急剧上升,对法律法规和申报流程的不熟悉、不清楚成为了最大的瓶颈。
再来说说规则本身,什么是规则?笔者认为,规则是最基本的标准,也就是按规则不出错。如今的职场,90后已经成为了主力军,都想在自己的职位上出彩,但是别忘了,出彩的前提是不出错,也就是说熟悉规则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02
”主任,这份报告您看一下。“林惠微笑着将报告递了过去。
”what!我在这等了你一下午的时间,你却自己找领导去汇报了,我也是醉了!“小刘的心里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本来两人是要同时汇报的,可是现在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个晚集。
多汇报,多请示固然没有错,但职场毕竟还是团队的力量高于个人。上面只是一个小例子,投射的是职场中的一类人的特点,他们只顾媚上,不顾协同。
我还记得大学毕业时,简历上最常写的一句话是:”富有团队协作精神。“,但在工作中,到底又有多少人能够始终牢记这句话呢?
没有人能够单打独斗地成功,也没有人永远是领导眼前的红人。换位思考一下,领导关心的是我的下属能不能有效地执行我的命令,势必追求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如果与某一个下属关系过于密切,必然引起其他下属的猜疑,不仅不利于工作开展,而且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聪明的下属都会与领导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果你想在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我来告诉你一个好办法,团结同事,注重协同。
道理很简单,同事对你的认可省去了领导强调工作重要性和布置工作的繁琐环节,也就是你替领导省事了。正如老话说的,群众基础很重要。
03
”没问题,明白了!“林惠终于从主管手中获得了参与文件起草的机会
”这次任务比较重,后天把初稿交给我,有问题吗?“
”没问题,我今晚加加班。“
”写好了吗?“两天后,主管的这句话换来的是林惠满脸的尴尬
”还差一点,下班给你吧!“
”没事,你写到什么程度就发给我吧,我们一起边写边改吧!“主管透露了一丝焦急
"还是别看了,写的太乱了”林惠羞愧地底下头。
眼高手低在职场中是常见现象,特别是在调动前后。上面这个例子很典型,严重点就是“表态好,落实差。”
重要工作是一把双刃剑,完成的好会给你加分,反之亦然。因此,像林惠这种惯性必须克服,否则就会给人留下办事没准,不靠谱的印象。
首先,要增强自身实力。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超越自身实力的事做起来不仅费力,而且基本不可能有好结果。
第二,要懂得说“不”。对于自己把握不大的工作,要适当说不,即便领导不在乎或者是抱着锻炼你的心态,也要把情况讲清楚,即使出现问题,领导心里也会有准备,毕竟丑话在前。但如果什么都不说就满口答应,一旦出现问题来不及补救,损失就大了。
最后,要言出必行。职场上还是讲诚信的,我们常说的态度好就行,并不简单。态度好就行的前提是工作做的也不错,如果你在别人口中只停留在态度好,那你要注意了,一定是你的工作质量有问题。
写在结尾:职场如战场,混日子赚工资很容易,但要做出成绩还需要不断总结反思。
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