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复
如果失去重复的精神,你的修行就会变得困难重重。
实际的修行是重复再重复的,直到你找出把自己变成面包的方法为止。我们的禅道毫无不平凡之处:只管打坐和把自己放入烤箱里,就这么多。
做事情前充足的准备是一种重复的习惯。
丘吉尔有一次要去发表演讲,坐车到达目的地之后,司机为他打开车门,他却并没有曾车里下来。怎么回事?
“我们到了,长官。”司机说。
“请稍等。”丘吉尔回答,“我还在看我的即兴演讲稿。”
除了丘吉尔之外,著名演讲家马克.吐温也认为一定要为即兴演讲做好准备。他曾提到,自己每次做精彩讲话前都要花几个小时准备。
就算如此成功的演说家门在公开发言前,也没有偷懒,都在人人真真的做发言前的准备。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就更需要做足准备,比不变应万变了。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准备你发言的主题和内容。如果条件允许,准备一下应急方案就更好了,当这些都准备好了,就要尽可能的熟悉。
昨天单位的临时考核就是因为自己充分的准备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2.分别心
分别心会使你受到限制。
“我已经达到了什么”“我开悟了”“我知道禅是什么”
“我”的观念只是迷执。
任何带有得失心的修行都只是在造业。
比追求境界更重要的是:你的修行是不是真诚?如果修行只是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秀优越感或者是为了求得所谓解脱救赎,那么这种修行是可怜的。因为不光背离了修行的真谛,还忍受了不愿忍受的修行之苦。
3.恰如其分
当我们能够把身心放在恰如其分的地方,那其他的一切就会跟着恰如其分。
然而,我们通常都会不自觉地试着改变别的东西,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都会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变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话,也就不可能让任何东西恰如其分。反过来说,要是你能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做事情,那万事都会妥妥当当。
4.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
“不做的”本身就是一种“做”
什么事情来到,就做什么事情。
“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儿,白云终日倚,青山总不知”
这是对生命一个透彻的说明。很多事物的关系都是跟青山白云的关系相似,像是男与女、师父与徒弟,彼此都互相依赖。但白云不应被靑山打扰,青山也不应被白云打扰,两者都是相当独立,但又互相依赖。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和修行的方式。 当我们变得真正地忠于自己,我们就会变成两片活动门,在完全独立的同时又与万物相互依赖。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世界的万千事物之中,但一刹那接着一刹那,我们又都是身处于这个世界的中心。
所以,我们是完全独立而又完全依赖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体悟,有这样的存在,你就会拥有绝对的独立性,不被任何事所打扰。所以坐禅时,心念应该集中在呼吸上头。这种活动是众生的基本活动。没有这种体悟,没有这种修行,人们就不可能达到绝对的自由。
5.好爸爸不是好爸爸。
因为这么想的时候就缺乏了反思的余地。
谦虚使人进步,是因为真正的谦虚是相信自己做的不够好,自身有缺陷,这样的谦虚才能引导自身的进步;单纯是为了避免因不谦虚而引起的他人的厌烦而产生的谦虚只是虚假的谦虚,一种礼仪上的谦虚罢了。
6.青蛙的修行
铃木禅师对青蛙一向赞誉有加,因为青蛙坐着的时候,安静的好像睡着了一样,但它实际上充满了警觉性,不让任何一只从它面前飞过的昆虫跑掉。
无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在做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没有刻意去修行,那么开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当你可以去坐禅,就会创造出”你“或”我“这样的具体观念,这会对坐禅产生某些定见。如此一来,你就会把自己和坐禅分成两边,你在其中一边,坐禅在另外一边。这样,你就与坐禅变成两回事。当你能把自己与坐禅合二为一,那就会是青蛙的坐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