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央视主持人倪萍最近活跃在一次品牌活动中。年逾60的她在视频里大谈自己对于成熟的定义。5次恋情,3次婚姻,事业高光时刻,她选择出国为孩子治病。比起分享,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真正诠释了她对于成熟的定义——活得通透,不人云亦云。
作为没有耀眼经历的一般人,我所理解的成熟,更像罗兰对于生活的英雄主义。成熟,就是不再害怕生活,拥抱生活,乃至热爱生活。
“我觉得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在假装快乐,一个在认真难过”。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一段与自己背离的时光。
一边为无法扭转这样的处境感到痛苦,一边为无法轻松表露真实的自己而感到厌恶。许多人在内心与外在的相互拉扯下,活成了一个貌合神离的自我。每天面对生活,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有人说,这不过因为太年轻,心理状态还不够稳定。然而,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却是有迹可寻。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贴切地解释了这种状态。
拥有真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前者在各种关系中都表现自如,能轻松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后者则习惯自动寻求别人的感受,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
两者形成的原因,温尼科特认为,与生命的最初,关键时期的养育方式有关。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各个关键时期,真实感受都不被允许,且养育者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这就是在构建孩子的假自我,他们也渐渐学会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如果养育者重视孩子的感受,愿意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他们的真自我就可以得到滋养,形成自己的想法是被允许的,他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感觉。
与外界的互动方式最早在与养育者的关系中形成,而后扩展到其他所有关系中。
面对生活感觉费劲,觉得承载着两个自我的人往往是拥有假自我的人。随着成长,假自我的存在模式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挑战,真自我得以在间隙中冒出头来。长时间周旋于真假自我的交替冲刷中,人很容易就会感到疲于应对,想要逃避生活。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向往自由、独立、智慧和优雅。但在达到这些状态之前,也许我们都应该先学会真正的成熟,而其开始,正是允许和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走出真假自我的拉扯,以真实的面目积极地面对生活,拥抱生活。
最后分享自己很喜欢的一段话。
世界上有一种害怕旷野的病,我得的是一种害怕生活的病。每逢我躺在草地上,久久地看着一只昨天才出生、对什么都不了解的小甲虫,我就觉得它的生活充满恐惧,而且在它身上我看见了自己。——契诃夫《恐惧》
抚慰自己,也送给不断成长中的你。
愿我们都能活得英勇。
我是沃野莎,点击关注,成长路上,陪你同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4716929/815ab577090df32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