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作者: 问石 | 来源:发表于2017-11-13 23:48 被阅读22次
《看见》读后感

这本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书中柴静客观公正地记录了国内很多大事件不为人知的细节,个中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001 非典阻击战

一个医院几个不负责任的领导,在知晓29名非典患者的情况下,为了逃避世界卫生组织的检查,竟然用车载着29名患者在京城转悠,最终导致中国爆发了一场人类与非典最大也最艰苦的一场阻击战。

002 双城的创伤

西部小镇的一个小学连续发生五起学生服毒事件。暗访时孩子的班主任说: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这些孩子,我还是20年前学了一点心理学。

教师知识的匮乏,孩子内心的脆弱,都值得我们反思。

003 同性恋的自白

爱情,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其实同性恋也符合爱的本质,只是国情如此又何必一搏?但若真爱了,又当如何?

004 公民的权利

在强大的机构面前,我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郝劲松觉得,中国这种现状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长期温水煮青蛙的一个结果。

一个人的力量未必能改变世界。但是,我可以表达我的意愿。

他把国家机关送上法庭。他用打官司的方式告诉老百姓,我们力量虽小,但是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他说他只想要宪法赋予它的那个世界。

005 地震中的家庭

知道死亡和经历死亡是完全不一样的,珍惜生命吧,活着真好。

没有什么是比失去亲人更痛苦的经历了,所以尽孝要趁早。想爱就勇敢地去爱,别想太多。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006 药家鑫的悲哀

药家鑫父亲从小严格的打压式教育让人难以理解,非正常的教育方式下培养了一个极度自私的高材生。

当药家鑫说想把角膜留给有需要的人,他父亲居然说:带走你所有的罪恶,不要留下来连累其他人。

一个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次救赎的机会。可是有时连家人都不能做到无条件地包容那也太凄凉了!

007 为民请愿的人

一个在网上发帖帮农民反映征地的人,在对上级领导说话时用了一个比较激烈的词,被判入狱两年。采访时他说不后悔,因为为老百姓付出过。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008 作为一个新闻调查人,生活就是生活,不赞美,不责难,客观地反映事实,我欣赏这样的记者。

009 强大的人不是能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你是否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010 通过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五戒365挑战营第16天】

相关文章

  • 看见――《看见》读后感

    在这个自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来源四面八方,公众的话语权也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难以找寻出路。...

  • 《看见》读后感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此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的坝。 这本书的作者,是...

  • <<看见>>读后感

    对柴静没什么太多印象,依稀记得她主持过什么调查类的节目,似乎叫《新闻调查》,节目里的她总是穿着朴素,拿着笔记本面对...

  • 《看见》读后感

    《看见》

  • 《看见》读后感

    距离考研屈指可数了,我还抽空看完了《看见》这本书。 柴静写的,心里有点喜欢这个临汾的女记者啦,觉得很真实,就像书里...

  • 《看见》读后感

    《看见》是我很早之前就买了的一本书,记不得当初为何要买它,但买回来之后匆匆翻了几页以后就被我束之高阁。就在前不久,...

  • 《看见》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了《看见》这本书,还记得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市中心一家不大的书店随意阅读,相中《看见...

  • 👉《看见》读后感👈

    这个寒假读了柴静的一个作品《看见》 柴静,央视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

  • 《看见》读后感

    在《看见》一书中柴静写了她在十年前当直播主播时的采访每个故事的始末。也是她当直播记者酸甜苦辣的经历,她从自己当记者...

  • 《看见》读后感

    《看见》这本书并不是若干个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组成的,而是真实的记录了一个记者十年间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亲身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nm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