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自己的,死亡更是自己的。
因工作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睡眠习惯,周末也一般睡到九点就起床。
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先是看了看最近的新闻,一孕妇因“捂月子”中暑身亡。我没有生过孩子,但我看姐姐和闺蜜都坐过月子,这条新闻太可怕,是荒唐到令人害怕,一个年轻的妈妈死于无知,而在我们这个社会引起的波澜,也只是为社交网络增加了一点谈资而已。第二件事,是爬起来看了一期《知乎周刊 安全养老》。
产妇的话题只是一个引子,今天我想谈的话题是关于死亡,关于人是否应该有尊严的死去,而不是死于愚昧无知?在中国,不少死亡都与愚昧无知密切相关。我们经常被新闻标题吓坏,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也经常看社会新闻,尽管有人说社会新闻也存在夸大捏造的成分,但有时那些标题惊悚的新闻,却正是我们周围发生着的事。
谈到死亡这个话题,我不得不谈谈中国式家庭。在中国,养儿为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儒家的孝道一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式之一。但我从小所处的社会生活,让我看到事实并非如此。
小时候外婆家对面住着一个老人,她的丈夫过世早,一个人住在小小的石头房子里,她的房间只有一扇门和一扇小窗,里面有几本的生活设施和她赖以为生的活计,她是靠卖祭拜用品为生的,因为她能边折元宝边念经,经念得好,所以还是能维持生计的,小时候我路过她家门口,都会给我一些糖。再长大一点,父母就告诉我们不要再去她住的小房子里,也不要吃她给的东西,怕已经过期。但还是偶尔会派我们去她家买烧给祖先的纸。老人命长,一直活到八九十岁,她最后的几年,我就看到过她一次。
她还是住在阴暗潮湿的石头房里,旁边几栋高高的楼房住的是她的儿子们。如果老人健康一切都相安无事,但偏偏她病了,而且老年痴呆,我看到的一幕让我觉得心寒,石头房子的门,被木质栏杆强行围住了,她根本就出不来,她的儿女们会把饭菜放在木栏的门口,让她自己吃。据说把她放出来,她就会随地大小便,还去门口那条河里喝很脏的水。再细节的事情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我路过时,都不敢看她发疯咆哮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大人们告诉我这也是没办法。养儿为防老,这完全基于道德层面的古训,并不能让每个老人有尊严的死去。
谈完上一辈的老人,我想谈谈如今的孩子。中国式家长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抱着某些既有观念不放,还喜欢强加在孩子身上,可能这本质上是害怕好不容易树立的家长权威在整个家中荡然无存,也可能是在寻求某种存在感。而孩子们呢,通常都会默默接受。坐月子就是其中一件事。为什么年轻人没有积极去学习新的处理方式,而轻信老一辈人的老说法呢?
在中式家庭关系里,父母与孩子的依赖关系是很微妙的,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有抚养义务,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这不是我今天要谈的内容。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在老家农村里,孩子无论犯了多大的错,父母都会出面为了他犯的错买单,这导致了一些孩子变得自私骄纵,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从广义上来说,都深受其害。父母往往会伤心欲绝,心想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孩子,而他们不会愿意承认自己在教育方面有失偏颇,导致局面失控。老人又怎么寄望这些孩子来养老呢?
老无所依,死于无知,这个话题太过严肃,却实实在在发生着。而我们一直没有学会的一件事,叫做独立。父母从小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儿女身上,等他们长大后,又要把晚年寄托在他们身上。循环往复,却不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知乎周刊里提到了如果是丁克,膝下无儿无女,需要多少钱才足够养老。妥善安排晚年,这笔钱的数额是惊人的。我们的环境肯定是有责任的,养老体系,教育体系,文化环境等,我们无力做到完美,无力做到不打扰别人,无力做到安静地离开。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改变教育方式,这是最重要的,不仅对孩子,也对自己,我们是生而为自己活的。学会理财,懂得最基本的理财方式,包括保险。改变旧观念,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也不是坏事,到最后都是钱的事儿。陪伴,反倒是这条,也许成了最难的一件事儿。我讲这些时心情是很沉重的,说的轻松,但走起来真的很难,尤其是对于我们的长辈来说,他们已经完全没有机会了。我们还会步他们的后尘吗?
最近一个朋友的长辈去世了。他说,虽然我很难过,但我却为她松了一口气,长辈膝下有儿有女,家境都还不差,但面对卧床的长辈却都不愿意照顾,整日郁郁寡欢,默默垂泪,对她来说生不如死,而送去养老院一直都会被冠以不孝,最后只能孤独地去世。
是否会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孤独地面对疾病,我们是否能告诉所有人,人生是自己的,死亡更是自己的。愿你老有所依。
独立生活这件小事QRcod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