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1913——2007),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
本书的精髓:我们如何不被他人左右,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什么样的情绪说明你已经受制于人和事?
1.过分烦躁(或紧张、沮丧、恼火、担惊受怕等),你就不能有效地处理人或事。
2.过分生气(或戒备、被激怒、气得发疯、愤愤不平、嘴巴不饶人、脾气一触即发、挫败),你就可能把事情搞砸。
3.过分抑郁(或无精打采,一蹶不振),你会一事无成,而且有可能把自己弄得郁郁寡欢。
4.过分内疚(过分承担责任、过分悔恨、过分自责),其他人就能操纵你,你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你就会因错误的因素做出错误的决定(因为你如此愧疚)。
二、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表面看似乎是这些人和事本身控制了我们,但事实上是我们对这些人和事的思考和反应决定了我们的心情好坏,决定了我们对具体情况做出的反应。即引起我们情绪失控的真正原因不是激发事件,而是我们对激发事件的看法。
作者给我们归纳了3种错误的思考模式,分别是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
1.恐怖化。
恐怖化就是把后果想得非常严重。
恐怖化的典型模式就是“万一……怎么办”
2.应该化就是认为人和事都必须符合自己的想法。
比如,认为儿子成绩至少应该中上水平。儿子没考好,就应该主动学习,把不会的功课赶快补上。保持整洁的习惯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儿子不应该把家里搞得很乱。
所以说,应该化是“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
3.合理化就是对发生的事不当一回事。比如:骂完儿子,想想算了,没必要发这么大脾气,说不定他以后就学好了呢。所以说,合理化是“天还没塌呢”“没啥大事”。
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都是不客观的,恐怖化是将事情的后果夸大,应该化是让事情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合理化是逃避问题,这些都会引发不良情绪。
三:化解不良情绪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反思自己的哪些感觉和行为过分了?这里我们可以从情绪失控的状况倒推。比如:可以问自己:“我对孩子的哪些行为过分了?
第二步,哪些思考让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过分了?这时,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和当下关系的角度来梳理自己当时的错误想法。比如:青青从自己的角度,她当时是不是这样想:“儿子应该成绩中上水平,应该保持整洁的习惯。”从儿子的角度,她当时是不是这样想:“儿子没考好还不写作业、看电视,简直没救了。”从当下关系的角度,她当时是不是这样想:“这次儿子没考好,以后中考、高考肯定也考不好。”大家看出来了吧,从这三个角度梳理,我们很容易看清自己的问题。
第三步,质疑自己的错误思维模式。比如:青青可以问自己“儿子的成绩一定要中上水平吗?这次考不好就代表永远也考不好吗?”。答案当然不是绝对的。
第四步,问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比如,青青可以这样想:“我想要儿子考个好成绩,他没考好,我感到失望。回到家,他没写作业,还在看电视,我感到生气。这时,我可以和他谈谈,看看他的问题在哪里,一起帮他解决问题。如果实在不行,那至少我努力过,也应该接受这个结果。”
通过这四个步骤,可以把过度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我们的情绪就不会总被他人左右。当然改变想法需要付出、觉悟,还有就是练、练、练。付出是一种态度,表明:第一,对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负责是不受制于人和事的必要条件;第二,学会改变我待人接物时的思维模式是值得一试的努力;第三,我会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下去,因为这不是一次性的学习经历,这需要花费时间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