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是时候了解大自然了自然科普
打哈欠的“传染性”研究,其实是一件大事

打哈欠的“传染性”研究,其实是一件大事

作者: 互联网追风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23:21 被阅读0次

    登机时,随手捡起门口的一份报纸,翻开看到这么一则文章标题: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

    文章提出,打呵欠这类"传染性"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模仿现象。

    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研究人员为找出这种模仿现象的根源做了一个测试。他们让36位受试人员观看打呵欠的视频,并告诉他们不要打呵欠。研究人员发现,当你看到别人在打呵欠时,自己会很难抑制住打呵欠的欲望,而且越抑制这种欲望,就越想打呵欠。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同的人对打呵欠欲望的抑制程度也不同。

    打哈切会被传染早已算不得新闻,好几年前网上就传一档恶搞视频,主播故意在人群中打哈欠,然后观察别人被传染的表现,人群似乎着了魔怔一样,纷纷哈欠连连。

    恶搞视频只是逗一乐,不过看过的人大概都会对打哈欠的传染威力感到吃惊。越是想抑制被动模仿的欲望,就越容易模仿。

    记得当时我想检索过这类现象原因,惊奇的发现人类为什么打哈欠,在学术研究领域竟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于是更无从知道为什么哈欠行为竟然还能被传染了。

    就连专门研究打哈欠的专家也必须承认,这个课题在生物界并不是热门,不过他们离真正的正确答案已经越来越接近了。

    有一些理论认为:打哈欠能缓解大脑缺氧,即所谓的缺氧理论。

    然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使用纯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都会导致呼吸加速,但对于打哈欠却没有显著影响。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锻炼身体不能作为哈欠的诱因,控制呼吸和哈欠的属于两种不同机制。由此,缺氧致哈欠说被推翻了。

    后来有学者提出“厌倦理论”。认为人在精神上感到无聊、厌倦时引发打哈欠。

    这种说法表明打哈欠是一种心理活动诱因的结果,而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反应。然而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发现:被称为大脑“哈欠中枢”的下视丘的旁室核的活动,经常是跟最感兴趣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打哈欠源自人们的疲惫与无聊这个观点可能是错的。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无法自我控制这哈欠打还是不打,如果打哈欠是一种心理活动显然难以解释。

    那么还有什么理论呢?

    降温理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的安德鲁·盖洛普教授认为:打哈欠是由脑部温度升高触发的,有助于给脑部降温。他在2007年研究发现,在人的前额放上冰袋或者热敷袋,会影响他打哈欠的频率。

    他设计了一个对照组实验。两组人都观看录像,录像内容是不同人不停打哈欠。两组人前额分别放上冰袋和热敷袋,结果两组人打哈欠的频率明显不同,头顶热敷袋的,一段时间内平均每人打了41个哈欠,头顶冰袋的同样时间内平均每人只打了9个哈欠。


    安德鲁教授和他的团队,还拿老鼠做实验。他们在老鼠大脑中植入探针,记录了老鼠在打哈欠之前、之中、之后等各个阶段脑部的温度变化。发现,老鼠马上要打哈欠的那一刻,脑部温度达到峰值,打完哈欠以后就开始下降,最后快速降到打哈欠之前一段时间的温度。

    至于为什么大脑需要降温,他们是这么解释的:人的大脑和电脑其实很类似,一旦温度过高就难以工作。大脑消耗了新陈代谢过程中40%的能量,于是比其他器官产生的热量更多,也比其他器官更害怕“过热”。

    顺着这个看起来能合理解释打哈欠的理论,进一步解释打哈欠被传染的现象。

    在社会型动物的早期发展阶段,“让大脑经常性保持较低温度”的生理需要加入了生存竞争之中,一个人(或者一只猩猩)打哈欠的时候,其他人(或者猩猩)会假设“或许此时我的大脑温度也较高,也需要降温了”,于是不由自主也会打哈欠。

    一些专家认为是人类生物进化基于安全保护的的自然反应。

    后来进一步还提出“移情作用”对打哈欠的传染影响。

    神经生物学家们发现,只有大脑皮层发达的脊椎动物,才有能力辨识哈欠,并且彼此传染,这是“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负责的事情,是很复杂的社会行为,因为他们能够了解同伴的想法,而且会在“移情作用”的影响下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连锁反应”,跟着同伴重复同样的动作。

    研究人员找来了一批志愿者观看打哈欠的录像,观察发现60%到70%的人会受录像的影响频频打起哈欠来,而有些人则丝毫不受录像的影响。接着,专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表明:不打哈欠的人属于比较冷酷、坚定的人,他们不善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相反,受到打哈欠录像影响的人则属于善良、敏感、容易博得别人好感的人。

    这听上去,通过打哈欠这个传染行为的结果表现,竟然还能分别出人的个性。真如此的话,就太容易给人标签化了,让人有点不明觉厉了。


    好几年过去了,很少再看到相关研究报道了。

    忽然这天又看到有人蹦出对打哈欠的新的研究结论,也很是新奇。而这项研究正是试图搞清模仿现象背后的神经学本质。

    发表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的这篇文章揭示了打哈欠背后的神经学原理,诺丁汉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打哈欠"会传染是由于主要运动皮层(即负责运动功能的大脑区域)的原始性条件反射导致的。这项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神经心理学的紊乱现象以及设计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诺丁汉大学的研究者们利用TMS(经颅磁场刺激)的手段进行了研究。他们招募了36名志愿者,让其观看其他人打哈欠的视频,并且记录这些志愿者是否会受到传染。此外,作者还利用电信号对志愿者大脑进行刺激,观测其能否提升志愿者打哈欠的欲望。TMS主要用于定量记录运动皮层的活性、对志愿者进行精神层面的抑制以及预测志愿者被传染"打哈欠"的风险。而试验结果证明其能够作为预测受传染"打哈欠"的方法,同时每个个体被传染打哈欠的几率是由于皮层的活性以及生理性抑制活动共同决定的。

    看到这则报道,让我忽然明白,最有价值的不仅仅在于通过科学研究可搞懂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而在于任何探究本质之后原来还能可以带来非凡的意义。

    因为认知神经学系的教授Stephen Jackson称:

    这一发现对更深入地研究运动兴奋性与临床条件下模仿行为的发生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这些行为包括癫痫、痴呆、自闭症和图雷特氏综合症(Tourette syndrome)等
    "We suggest that these findings may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furth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otor excitability and the occurrence of echophenomena in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conditions that have been linked to increased cortical excitability and/or decreased physiological inhibition such as epilepsy, dementia, autism, and Tourette syndrome."

    也就是说,这项研究给对于受这些疾病困扰的人带来了福音。

    If we can understand how alterations in cortical excitability give rise to neural disorders we can potentially reverse them. We are looking for potential non-drug, personalised treatments, using TMS that might be affective in modulating inbalances in the brain networks. ——Professor Stephen Jackson

    关注打哈欠这么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

    -end-


    作者:曹涛CT,产品经理,互联网追风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哈欠的“传染性”研究,其实是一件大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vh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