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南北议和” 蔡专使步入大清门 袁世凯小站练新军
(一)清帝逊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破了紫禁城往日的宁静。在武汉三镇被起义军攻占的第二天,清廷即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新军南下镇压。北洋新军都是袁世凯一手编练的,当然不会听从荫昌的指挥,所以行动非常迟缓。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一再上奏清廷,要求再起用袁世凯。列强们也竭力催促清政府重用袁世凯。在这内外一片“非袁莫属”的叫嚷声中,摄政王载沣不得不在 10月14日颁布谕旨,授予袁世凯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可袁世凯认为湖广总督的职权太小,便以“足疾未愈,难肩重任”为借口推辞到任。
10月 20日,皇族内阁的协理大臣徐世昌奉命到袁府,袁世凯提出六条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指挥水陆各军。在内外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0月27日发出 “上谕”,授予袁世凯钦差大臣,节制前线水、陆各军。
于是,袁世凯表示接受钦差大臣的任命。10月30日,他从彰德老家赶到信阳,立即指令冯国璋加速进攻。11月2日,北洋军攻下汉口,南方革命军被迫退守汉阳。
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改任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于11月6日,命袁世凯迅速北上“入定京师”。11月13日,袁世凯抵达北京,16日组织了新内阁。不久,摄政王载沣辞职,退居藩邸。
11月2日,清军攻占汉口后,袁世凯提出立即进行和谈,因袁世凯坚持君主立宪而破裂。11月27日,清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经过英国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的一番密谋后,南北双方同意和议。
12月18日至31日,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绍仪从12月18 日到31日在上海就国家政体、清皇室善后、大总统的确立等“国是”展开了五轮谈判。主要议题是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袁世凯12月27日接到在上海的谈判代表唐绍仪关于“不承认共和,即无法开议”的电报当天,就要求清廷召集宗室王公,对国体问题表态。在28日的御前会议上,清廷被迫同意召开国会讨论国体问题。南北双方决定1912年1月8日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至此,议和谈判即将告成。
就在这时,即12月29日,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决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选出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当时英、美、德、日各国军舰驶进长江,蠢蠢欲动,造成即将武装干涉的局势。在内外交迫的形势下,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1月15日致电和谈代表伍廷芳,要他转告袁世凯,“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
得此消息,1月16日,1月16日,袁世凯率全体阁员来到养心殿,奏请隆裕太后,召开皇族会议。隆裕太后接到奏折后,即于17日和18日连开皇族御前会议。载沣等多数人极力反对共和,争吵不休。
辞别隆裕太后,袁世凯经东华门出宫时,遭到革命党人的袭击,袁世凯便以此为借口,称病不再上朝。在袁世凯的授意下,不少省督和驻外官员纷纷电奏,要求清廷实行共和。1月26日,良弼在回家途中又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更使王公贵族惶惶不安。
1月 29日和30日,清廷连开御前会议,决定“逊位”以取得优待条件。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同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袁世凯于当天打电报催伍廷芳将优待清室条例速定下来。
2月5日,南京参议院通过优待条例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经过南北双方的多次磋商,于2月9日确定了“优待条件”八项,规定:
清帝退位后,其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退位后的清帝费用每年400万元,由中华民国拨给;清帝暂住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员照常留用;其宗庙陵寝,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由中华民国支付;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负责保护等。
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于2月12 日带着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挥泪对宫娥”,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礼仪。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发布《清帝退位诏书》,宣布清廷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二)袁世凯北京就职
清帝退位后,2月14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去临时大总统职(4月1日正式解职)。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2月27日,临时政府派蔡元培为专使,宋教仁、汪精卫为专员,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专使到达北京之日,全城遍悬五色国旗。主要路口均搭起了彩牌楼,并大开中华门,请专使由中门而入。中华门是清代的“大清门”,平时关闭中门,只有皇帝出入时才大开中门。
在欢迎专使的宴会上,袁世凯表示:“一俟北京局势稳定,立即南下就职”。可是,2月29日晚六时,北京就发生了“兵变”。商民遭抢劫者四千余家,专使住所被洗劫一空,蔡元培等避入东郊民巷内的六国饭店。
帝国列强驻华公使根据《辛丑条约》,纷纷调集军队进入北京保护使馆的“安全”,北京的政局大有内忧外患双临并至之势。于是商界人士吁请袁世凯“万勿南下”,北洋将领通电全国主张“大总统在北京就职”。南京方面被迫让步,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出生那天,他的叔祖恰好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他的父亲大喜过望,因此为他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名“世凯”。
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曾自谓“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两次乡试未中后,遂决计弃文就武,前往山东,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1882年,朝鲜发生军乱,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随吴长庆部众东渡朝鲜。他尤为奋勇,报以首功。因此受到李鸿章的重视,年仅26岁就被封为“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左右朝鲜政局,俨然为朝鲜的太上皇。
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随后日军迅速出兵朝鲜。袁世凯回国。因有“知兵”之名,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训练新军,渐为清廷所倚重。
1898年,光绪发诏宣布变法。帝党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同密会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住的颐和园。而得知慈禧突然返回大内,将光绪移驾瀛台。袁世凯怕受牵连,遂向荣禄告密,西太后闻之大怒,下令诛杀了六君子。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创建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在保定编练新军。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大臣,在北洋六镇编练成军。在此期间,他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等,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
袁世凯一直以淮军继承人自居。自新建陆军开始,他招募的部属几乎都出身于武备学堂与淮军行伍,他“一面笼络武备学堂学生,一面广为招纳淮军旧将。
袁世凯北洋势力的扩张,对满洲亲贵构成威胁。1907年,袁世凯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反成中枢重臣。溥仪继位后,其父载沣怀疑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要杀袁世凯为兄报仇,但被奕劻为首的一班军机大臣给拦阻住了。
奕劻:‘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结果裕隆太后听了张之洞等人的主意,1909年1月2日,载沣以皇帝的名义明降上谕,命“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临行前,他将在北京新购置的府学胡同私宅赠给了段祺瑞。
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于是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抵达京师,组织新内阁。然后一面以武力压制南方革命党,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最终迫使清廷逊位。
袁世凯就任总统不久,日本外务大臣照会各国,在承认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俄、英、法、德均表示同意,但美国对此有所保留。直到5月2日,美国政府对中华民国予以正式承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