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去听了上海交大心理咨询师刘晔萍老师的课,第一次感受了一次面对面对父母的心理咨询会,确实如园长所说,刘老师生动有趣,对问题层层剖析、直逼当事人心灵最深处,进而引导我们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刘老师说很多问题只有自己有答案,教是永远教不会的,只有引导帮助当事人找到答案,这让我想到了《高绩效教练》那本书,工作中我也在践行,太贴切了、太有效了! 课堂现场我认真做了笔记,在此梳理分享如下:
一、育儿先育己。
讲座现场,刘老师说本来准备的是关于幼儿习惯的话题,但是她更希望和现场的家长们做互动,先有家长们提问,提出自己目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和问题。最近她很忙,因为跳楼的人太多了.......现在初高中的孩子不少呈现眼神呆滞,足以可见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多普遍、有多严重!
1、现场不乏有和我一样焦虑、恐惧的妈妈们,活动一开始我积极的发问提了第一个问题:最近幼儿园老师反馈孩子在幼儿园不怎么和其他小朋友玩,只跟一个小朋友玩,最近很担心他的社交能力? 刘老师犀利的反问我:你是怎么和别人相处的?
我瞬间明白了,只要自己做好榜样,平时为人处世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孩子长远不会有社交问题,因为对自己这点还是有信心的,所以父母永远是最好的榜样和老师。 至于最近老师反馈的孩子表现,我大可不必太焦虑担心,做好自己,同时和朋友聚会时候尽量也多带着孩子一起。
2、接着有一个爸爸提问,大儿子现在高中阶段正如老师开头说的,呆呆木木、眼神无光,现在老二自己在纠结是否继续给他上辅导班,不继续上担心赶不上大家的步伐,上的话也担心培养出和老大一样呆滞。能看的出来爸爸的纠结和担忧。刘老师针对这问题首先反问了爸爸为什么要纠结呢?先让自己和孩子独立来看,另外分享了一个有关自己儿子的故事,刘老师对孩子小学、中学都是放养,但她承担放养的后果,学校开家长会、批评她,她都接受,这些是她的选择,佩服她的勇气和这份坚信!孩子后来反而各方面都不错。
育儿过程中我们常常将自己和孩子绑架在一起,很多时候明明就是自己的愿望和周围的比较带来的恐惧焦虑,我们却强加到孩子身上,首先应该明白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当自己恐惧、焦虑的时候觉察问下自己,为什么会恐惧,自己恐惧的是什么呢?以后要做个淡定的妈妈,焦虑家长的孩子更焦虑,为人父母要不断学习,让自己有力量去面对所有的发生!
二、陪伴才是爱的正确表达。
1、家长首先养成一个好习惯:永远不要打孩子,暴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教会孩子学会暴力,另外一般喜欢打孩子的家长小时候自己也是被打出来的。从我们这里不中止,暴力代代相传何时了。
焦虑、恐怖的孩子往往不能施展自己,这点我也有感触,我很多时候都是慢热性,尤其是在喜欢或者权威的人面前往往不能很好的展现自己,幸亏得高人指点意识到了.......我们能陪伴孩子的岁月有限,家长先要解决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再基于爱去陪伴。爱是陪伴不是强加、不是暴力,孩子更不是父母个人意愿的寄托载体!
2、家长要养成一些好习惯,每天陪孩子聊天半小时,相当于每天帮孩子倒心理垃圾,多引导孩子说,用心去倾听,否者青春期之后如现场一个妈妈一样说自己孩子现在青春期,生活上不再需要他,连家长签名都不再找他。
3、孩子被允许哭意问着一种自由,哭不被允许,所有情绪会积攒在身体,身体会发出病号!老师还举了一个他让孩子对着脸盆哭的列子,故事有点长,这里不再叙述,有兴趣的朋友私聊哈~。
三、立边界。
爱孩子并不疑问着对孩子百依百顺,温和而坚定的和孩子立边界。
比如学会感谢、感恩,学会说谢谢,学会看着人的眼睛认真讲话,“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绅士,以后你就不会去人民广场”哈哈,此处上海的筒子们知道原因哈哈。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要去做裁判和评理,孩子打架的真正原因一般也很难追溯,另外追溯的结果是把孩子培养成小鸡肚肠,不是大的伤害和原则影响,教孩子学会原谅和宽容!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认认真真养,让幼儿爱上与人的链接、爱上运动、爱上大自然!让我们去爱去真正去陪伴孩子!做个不断学习、有力量的家长!以上的感受和启发分享给大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9132426/21d3ab4444ef901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