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曾对读者提出两点建议。其一,不要对该书等闲视之,大略读过就束之高阁;其二,要把自己当成老师,不仅要吸收,还能做到复述。
当你遇到一本值得精读的书时,就该听从他的建议,最好在读之前,假设自己有一个重要任务:比如说,在48小时后,你准备把书中要点讲给别人听。
那么,48小时后,你能做到侃侃而谈吗?
1
对于读过就忘的人,这个任务难以达成。
究其原因,在于心态。
一些人读书,漫无目的。不知道要从书中得到什么,于是得到的就很少,或者干脆什么也得不到。别人问起,啧啧叹道,这书真好。至于好在哪里?哑口无言。
通过观察,这类人占了绝大多数。
只有少数人,在读过之后,马上就可以讲出来:书中要点是什么,学到了什么道理,掌握了什么知识。
同样是读书,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有人会把责任归咎于脑袋不好使,记不住;有人把责任归咎于书太难懂。总之,把责任推出去。
实际上,责任全在自身;心态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古人曾说,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为什么借来的书,才能读呢?
这是因为古代知识很宝贵,但凡好书,都会被珍藏起来,不肯轻易示人。
不像今天,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一本书。古人想借到一本书,肯定要经历一番苦求,不但要保证书籍完好无损,还要确定一个期限。
借书成本如此之高,读书时自然会格外重视。如果读过没有所得,不用书主人训斥,借书人定会无地自容。
如何才能有好心态?至少做到这三点。
(1)预设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
(2)给自己一个任务:复述。
(3)设定一个期限:多久内读完。
有的人会说,这不难啊。
说这话的人,大都是没尝试过的。
2
既然分析出了原因,又有了几个方法,就开始读书吧。
打开书本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找一个接触不到手机、电视、电脑等干扰因素的环境。
这一点非常重要!好逸恶劳,乃人之天性,别给自己娱乐的机会。
请确认一下:
你的手边只有书,外加笔、纸,一杯水。(有人习惯用电脑,可以的,建议仅用来记录,别用来上网,会分心。)
......
前文简单提了如何调整心态,在此处,就具体来讲一下:
我们拿工具书举例子。
(1)如何预设问题?
书的题目就是问题!
通过解析一本书的名字,就可以大致理解作者想说什么。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成功法则》、《故事策略》、《影响力》……单从书名,你就能有所察觉。
什么是高效能?七个习惯是什么?成功法则都有什么?故事有什么策略?什么是影响力?
脑海里一旦有这些问题,你就抓住了关键!
那么,读完书,就该回答一下。
(2)如何复述?
每本书都有序言与目录,这是读书的参考,一张阅读地图。只需按照作者的指引,你就能找到一个顺序来读。
这个顺序不是随意安排,而是有逻辑顺序,代表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里好心提醒,某些编注的心灵鸡汤书,不在此类。
在读过一个部分后,要马上尝试复述。记忆犹新之际,确定哪些内容留在了脑海?
千万别等啊,等你吃过饭,睡了觉,玩了一会手机,能记住的就不多了。
读完就复述,说出来,或写下来。用自己的话,作者说的属于作者,不属于你。
举一个我的例子:
昨天,我阅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一部分,尝试复述。结果,我在纸上只留下了可怜的几行字,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的话。
好了,问题出现了!我根本没理解。
怎么办?重新读,直到产生自己的理解。
(3)设定一个期限,你准备多久把书看完。
一年?一个月?一天?还是一小时?
你有这个权利。
一生读一本《论语》,也是可以的。
但是,考虑到时代不同了,人还要多读书,涉猎广泛,多到别人的世界里看看。
那么,建议你设定一个短些的期限。
比如,某人刚买了一本工具类书,200多页,该用多少时间?(抱歉,假设这个人患有购书不读症、一看就困症。)
那么,需要多久读完?
我个人建议:一周。
第一步,读完序言、浏览目录,预设问题。
然后,复述!
第二步,浏览全书。
就是快点翻看,遇到感兴趣或重要的地方,停一下,可做标记。
然后,复述!
第三步,从头到尾看全书。
做一次完整的总结: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解决?具体方案?
第四步,找一个人,口头叙述你都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讲不出来,就要向对方道歉,或者请人家吃饭等等。
对方心里肯定会想,净浪费时间!!!
你觉得难为情吗?那么,读书时干什么去了!?
第五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复习,复习,再复习。
3
书读完了,你解放了!
接下来要干什么?
建议:
(1)写一篇读书笔记,存档。以后重读。
(2)如果你是写作者,可把书中素材摘录出来,存放,以后用。
(3)写文章时,多联系读过的书,使用书中知识,运用,运用,再运用。
(4)谨慎发朋友圈!(如果不是同道中人,你别自找麻烦。否则就呵呵了。)
书先读薄,再读厚。
坚持久了,你会成为一个功力深厚重的人!
本文灵感,源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两点建议,和以往学到课程、平日心得。
本文亦是复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