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夫的《点燃孩子的热情》一书中,雷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四岁的孩子被带到房间里,然后给了他们每人一个棉花糖。指导者告诉他们,他会离开一下,但马上会回来,孩子们知道他们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但如果他们等到那个人回来,就可以多得一个棉花糖。指导者离开后,观察者通过单面的镜子观察这些小孩子的行动。有些孩子等不得,立刻抓起棉花糖吃掉,另外一些则一直等了20分钟,直到那个指导者完成“差事”回来。14年后,一个延续性的研究调查发现,那些等待的孩子确实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成绩较佳,他们显现出比较高的情绪智商,而这样的特质与成功幸福有关。
这是雷夫讲给他的学生的故事,故事运用的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华特.麦克有关控制冲动、延迟满足的结论。他把这个故事讲给他的学生,是想让学生们明白,人生是漫长的过程,现在所做的一切对将来的结果会有极大的影响。雷夫在鼓励他的学生们做个“等待棉花糖”的孩子。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做等待棉花糖的人,在自己的事上,我也一样。
女儿大学毕业了。女儿上大四的时候,我哥告诉我能给女儿找份工作,但是孩子那时正准备考研,没心思找工作。就这样,女儿错过了那次就业机会。只是,研也没考上。第二年,女儿又考了一次,依然没如愿。于是,女儿在我们的希望下准备考一份稳定的工作。只是考来考去,一年里考了好几次,也没有考上一个。看着女儿始终没能跨入工作岗位,我满心焦躁。今年春天,我有一段时间心情特别不好,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就像进了更年期,性情不稳,一半的原因就是为此。今年暑假,女儿再次参加考编,考了两次,依然不成。我再次开始焦躁。看到同学或者同事的孩子上班的上班上研的上研,我感觉看不到女儿的前途,心烦意乱。前几星期期中考试阅卷时,我和小齐老师共看一个题。在共同阅卷时,谈到工作机会,小齐告诉我,不用着急,现在的一次次落榜,都是为了将来那个更好的机会,因为她曾经就是这样。那时,我无奈地在内心叹息:但愿如此吧。上周,女儿参加国考,回来我问考得怎样,她说没感觉。回来后大睡一觉,于是再次投入学习,准备即将到来的省考。看着女儿天天在那学习,我知道我着急也没有。
今天看到雷夫讲的这个故事,我的心突然就安定下来,我想,女儿毕业不能马上踏入工作岗位,而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何尝不是等待“棉花糖”?女儿大学只上了一个普通二本,大学四年,我直觉她学到的东西并没有该学到的那么多,带着这样的本事踏进工作岗位,恐怕未必胜任。毕业前后的两次考研,一次次考公靠编,无一不逼着她再次投入精力去学习。这样的学习,肯定一遍有一遍的功效,一遍有一遍的知识沉淀。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多经历几遍,可能就是在为她的人生做知识的丰厚积淀。有了这样的磨砺,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以后无论做什么,定然不会心浮气躁的骄傲,也必然不会知识储存过于单薄。继续学习的过程,不断学习的状态,就是在等待棉花糖。我们其实都太急于求成了。延迟满足,可能人生才会走得更稳。于是,我心安稳,默默为女儿加油打气。
雷夫这个延迟满足的故事还让我想到了我当前的工作。
这个学期,我跟级教六年级了,不过我们重新分了班,我分到了一个成绩稍落后的班——分班成绩倒二。我信心满满,但成绩仍是一路下滑。我知道,我没有管建刚老师说的他爱人那样的本事——不管多差的班,到她手里一年就能成为年级前茅,因为我不擅长教孩子立竿见影的抓考试成绩。相比于讲课讲课讲课做题做题做题,我教语文更喜欢领学生多读书。
仍记得我2018年送毕业的那一班学生。当初接的是成绩倒数被人落远了的班,我用了四年的时间才让学生一点点追上并超越,最终名列前茅。我不喜欢领学生只学课本然后做题,我喜欢领学生多读书,大量积累。这就像赶路,别人在走捷径,而我却总喜欢领学生绕远,因为走的路长一些才能欣赏到更多风景。让学生大量吸收再慢慢在学习中把他们汲取的知识营养渐渐显露出来,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而我,当不再关心成绩,也就无畏路远。
今年春天也是,当学生的月考和期中成绩跌入低谷,烦躁不安过后,我便毅然在比成绩上投降——我领学生开始了读书之旅。早读、午诵,我领学生大声朗读《了凡四训》,另每周挤出两节课,我让学生无压力自由阅读。学校印发的一大摞一大摞的各种练习和检测卷,最终百分之七八十都进了我的垃圾箱。五年级下学习结束时,我班学生已经创造出来浓厚的读书氛围,这比他们考了好成绩还要让我欣慰。
当我信心满满要带孩子们在读书之路上走得更稳健一些时,学生重新分班了。刷题习惯了的孩子还不习惯读书,但我仍然想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语文狠抓成绩,好成绩只是一时;语文狠抓读书,好成绩终将会来。于是,我依然领学生开启读书之旅。只是,对他们来说,这有点难。我朗读给他们听;我陪着他们安静地读。至今,他们读书氛围没完全形成,但考试成绩一次次都差。我内心惶恐不安,几次考虑要不要把读书活动去掉,改成讲课和做题。坚持读书?大量做题?每次考试结束,我都会有这样的矛盾纠结。
如今,读到雷夫讲的这个故事,我坚定了信心,继续领学生读书。“人生是漫长的过程,现在所做的一切对将来的结果会有极大的影响”,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喜欢阅读的孩子,若能为他们终身阅读打下基础,那则是一种功德,而现在一时的好成绩只是一种短暂的满足。对暂时落后的孩子,想取得好成绩需要过程,这个过程我为我的班级定义为读书。
延迟为我脸面增光的满足,再为学生铺一段读书之路,对孩子们的将来定会大有意义。此刻,雷夫的故事再次安定了我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