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不能撕破脸的友谊吗?你是敏感型人格吗?你如何看待发朋友圈的?今天正式开通【反思路】专辑,聊一聊内耗那些事。——题记
今天发生了一些事,也反思了一些事,很多事错不在你,所以不必自责个没完,也无需太敏感给自己找事。
比如,叶子有个很奇怪的朋友A,明明和自己没有真正的友谊,却总喜欢黏着自己,吃饭也一起吃,但是两个人基本话不投机,说三句双方必定都互相无法理解,陷入比较尴尬的留白。比如,A让叶子分享一下最近看的剧吧,叶子就讲了,她尽可能讲的很详细,讲的很累了,结果A那边几乎没什么言语评论,或者说一句无关痛痒的通用性评价,叶子只觉得很没意思。而A对吃吃喝喝的强烈渴望和说自己玩的游戏,叶子也觉得很没意思。对吧,两个人兴趣都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价值观也不同,在一起真的很累。或许也都太期待分享出自己的快乐期待另一方发出欣赏和赞美了,但是另一方无法理解呀,或许还暗暗嘲讽这种生活方式呢。
每次回去之后,叶子只觉得自己刚才很傻对牛弹琴了这么久,于是暗暗下决心不再对A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了,每次自己唱完独角戏却得不到回应,搞得自己像个傻子一样说了一路的感觉真的不爽。但仔细思考下,A就是这种黏人的性格,是通过与身边朋友保持一致来摆脱孤独,哦不,应该说是摆脱无聊。哪怕身边的人不是朋友,只要有人陪着一起做事,可能就会远离内心的不自信吧,或许就是原生家庭太宠了太暖了的缘故。
从博爱的角度来说,叶子努力超脱出个人的喜好,尽量造福众生的,跳出来理智得分析这个个体之后,自己就没觉得那么不值了,说到底,也是个可怜的生命。所以冷冷地拒绝以后和A一起吃饭,倒显得自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如何在讨好型人格、博爱和生命可贵请做自己喜欢的事一些之间保持平衡,真的是一种能力吧。叶子努力分享,是为了做好自己,若是自己也一直在束缚自己爱分享的天性,那才是一直在坐牢和浪费时间,至于A回不回应,如何回应,那是她的课题,不是叶子的。学会课题分离,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就是,朋友圈了。在生活中是不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明明是好友,但从来不给你点赞?好像从来不看你的朋友圈一样。若是在以前,叶子就会自我怀疑,自己发朋友圈是不是影响和打扰别人的生活了?是不是和这个人关系不是很好呀?我如果发这条朋友圈,其他人会怎么看我?如果天天发,会不会分享欲过剩显得自己很浮躁?然后掩耳盗铃般的,根据是否点赞设置分组。
是不是很累?!但是最近,叶子看到了一天发很多条朋友圈的性格很阳光的小姐妹,她能感受到那一条条朋友圈里的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欢欣,简简单单的朴实日常的喜怒哀乐,共鸣和共情,让看到的人内心也会照进一束阳光。尽管——寥寥几个赞。但叶子发自内心的羡慕这种可以无所顾忌的分享的人。
所以说,看你怎么看待了。你若把朋友圈看做以互动和获赞获得肯定为目的,那就像《白兔的月亮》里面的白兔,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而患得患失,但你只当做记录,当做展现真实的自己,当做哪怕只有一个人从中获得了共鸣,那也是额外的收获了。
说到底,网络上虚拟的赞数,真的没有多大意义,换位思考一下,或许他只是觉得很有用,或许只是因为你出去吃喝玩乐了,或许只是你很厉害拿了个什么什么奖,或许是你过生日大家送个面子,但这一切,对于另一个旁观者来说有什么意义?没人会在意你的生活,除了你自己。
高山流水,唯月相知。随心记录——让生活有仪式感,定期汇报——让家人心安,分享兴趣——期待遇见志同道合的人,这也许就是发朋友圈的意义所在。至于获得肯定,那是你自己说了算。至于别人怎么看,那就更不重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