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为当时欧洲的头号科技强国,为什么在原子弹研发上,反而被美国“弯道超车”了呢?
要知道,在核物理学的早期发展中,德国科学家曾经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发现质能转换原理的爱因斯坦和发现核裂变现象的哈恩,都出生在德国。
齐拉、维格纳和特勒,要么长期在德国的大学从事学术研究,要么已经加入了德国籍。
1933年之前,德语才是欧洲科学界的通用语言。
整个核物理学界最重要的原创性工作,有一半以上是在德国完成的。
但随着希特勒上台,情况发生了变化。
纳粹政权实行残酷迫害犹太人的政策,甚至在科学界也大搞“去犹太化”。
爱因斯坦、齐拉等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选择了背井离乡。
德国的反犹浪潮,还蔓延到了另一个法西斯国家意大利。
意大利的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和塞格雷,就是在1938年流亡去了美国。
换句话说,德意这两个轴心国在“二战”正式爆发以前,已经损失了一大批顶尖核物理人才。
从1935年到1938年,光是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教授级自然科学家,数量就超过300位。
这批学者一走,德国的物理学界,马上就没有办法进行智力管理了。
实验室和设备还在,重要的科研负责人却消失了,而且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人出走,这让德国的核物理界瞬间变得千疮百孔。
举个例子:核反应堆是研究裂变现象和生产武器级钚的重要工具,它需要用到石墨作为减速剂。
但德国研究石墨的专家大部分在战前出走了,剩下的人在实验室里搞出了一堆错误数据,误以为石墨的减速效果不好。
于是,德国研发的核反应堆,一度选择了人工制备的重水作为减速剂,生产速度非常缓慢。
光是这一个问题,就让德国的核技术开发延误了两年时间。
更糟的是,离开德国和意大利的犹太裔物理学家,大部分去的是美国。
1941年年底美国对德国宣战之后,这批顶尖科学家纷纷加入“曼哈顿工程”,反过来为美国研制打败德国的武器。
一来一去,德国的处境就更加不妙了。
而纳粹政权的侵略色彩,还刺激了其他欧洲国家的中立科学家。
比如,玻尔一开始选择留在丹麦,既不跟德国合作,也不去帮助美国。但德国的核物理学家在1941年找到玻尔,向他炫耀纳粹军事科技的成就,表现得趾高气扬。
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激怒了玻尔。
他在1943年下决心去往美国,就和对德国的厌恶有关。
而玻尔并不是受迫害的犹太人。
网友评论